最近后台有不少刚接触融资融券的朋友问我,融资净买入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数字越大股票就越会涨?其实我刚做股票那会也犯过迷糊,盯着盘口的融资数据瞎猜,结果踩过好几次坑——比如有次看到某只股票单日融资净买入超千万,赶紧追进去,结果第二天就跌了5个点,后来才知道是主力借融资数据拉高出货。今天就把我这些年摸透的“融资净买入”逻辑,掰碎了讲给大家听。
先讲最基础的:融资净买入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融资买入额”减去“融资偿还额”的结果。打个比方,今天有10个投资者用券商给的融资额度买了某只股票,总共花了500万,同时有5个之前借过钱买这只股票的投资者,今天还了300万的融资款,那今天这只股票的融资净买入就是200万。反过来,如果偿还的钱比买入的多,比如买入500万、偿还600万,那就是融资净卖出。
为什么大家这么关注这个数据?因为它本质是市场对某只股票“看多意愿”的量化指标——融资是要付利息的,愿意借钱买股票的人,肯定是觉得这只股票能涨,而且涨的幅度能覆盖利息成本。所以一般来说,融资净买入连续增加,说明有资金在持续“看多”这只股票,短期可能有上涨动力;如果连续净卖出,说明很多人在“止盈”或者“割肉”还融资,情绪偏空。
但我要敲个警钟:融资净买入绝对不是“涨的保证书”。我之前踩过的坑里,有一次是某只股票连续3天融资净买入,我以为要大涨,结果第4天就开始大跌。后来翻资料才发现,那只股票的融资余额已经占流通盘的15%——太高了!很多融资客都是短期炒作,一旦股价回调,就会触发“强制平仓”,反而会加速下跌。还有一次,某只股票单日融资净买入超2000万,但当天公司出了个“业绩预告不及预期”的公告,我没注意到,结果追进去就被套。
现在我学聪明了,看融资数据的时候,一定会结合其他信息一起分析——比如希财舆情宝的舆情报告和机构报告。上个月有只股票连续两天融资净买入,我本来想跟进,但打开舆情宝一看,它的舆情评分从80降到了50,舆情报告里明确写了“公司近期收到监管问询,市场担忧合规问题”,机构报告里也提到“季度业绩可能低于机构预期”。我赶紧停了手,结果后来那只股票跌了10个点,算是躲过一劫。
其实像这样的信息,以前我得自己翻几十篇新闻、研报,还得琢磨每个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经常熬夜不说,还容易漏重点。现在用舆情宝就省事儿多了:它每天会更新每只股票的舆情评分,直观就能看到市场情绪趋势;舆情报告里会把股价异动原因、利好利空消息和技术面绑在一起讲,不用我自己拼碎片;机构报告更是把全网研报汇总好了,直接看投资评级、目标价和机构观点就行。关键是每天也就花1块钱,比我之前交的“学费”划算多了。
再跟大家提几个实操中的注意点:第一,别只看单日数据,要连续看3-5天的趋势——比如连续3天净买入,比单日大额净买入更靠谱;第二,要看融资余额占流通盘的比例,一般超过10%就要小心,容易有平仓风险;第三,一定要结合基本面,比如公司有没有利好公告、业绩好不好,别光看融资数据;第四,大盘环境也很重要,如果大盘在下跌通道里,就算融资净买入,也可能是短期反弹,不要恋战。
最后总结一下:融资净买入就是市场“看多意愿”的温度计,但不是涨跌的开关。新手朋友不用怕它,只要把定义搞清楚,再结合趋势、基本面和舆情信息,就能用它辅助判断。像我现在用希财舆情宝,每天花10分钟看一下舆情评分和报告,就能把融资数据的逻辑理清楚,比之前高效多了。对了,想试的朋友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查看额度,刚好够看几只自选股的情况,省得自己瞎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