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财网 >  知识 >  贷款

为什么说等额本金是坑?内行人拆解真实还款压力

贷款孙顾问            来源:希财网
贷款孙顾问 贷款顾问
财经领域达人 信贷经理
咨询TA

最近半年,至少有20个客户跟我吐槽“等额本金就是个坑”。上周有个做小生意的张哥,贷款120万买房,签合同时听银行经理说“等额本金总利息少”,脑子一热就选了。结果第一个月还款日,手机弹出7533元的扣款提醒,他盯着屏幕愣了半天——店里刚进完货,手头只剩5000多流动资金,差点逾期。后来找亲戚凑了钱才填上窟窿,见我时直拍大腿:“早知道选等额本息,每月固定还5700多,哪用这么折腾!”

为什么说等额本金是坑?内行人拆解真实还款压力

但转头我又遇到个IT公司的李姐,同样贷款120万,30年期,年利率4.2%,她却铁了心选等额本金。“前5年每月多还2000块而已,我月薪3万,扛得住。”她给我看计算器,“等额本金总利息75万,等额本息要86万,30年少还11万,划算!”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反应,其实藏着等额本金被骂“坑”的真相——它不是还款方式本身有问题,而是很多人没算清自己的“承受力账”。

先把等额本金的还款逻辑说透。它是把贷款总额平均分到每个月,再加上剩余本金产生的利息。比如贷120万,30年360期,每月固定还本金120万÷360≈3333元。第一个月利息是120万×月利率(4.2%÷12=0.35%)=4200元,所以首月总还款3333+4200=7533元;第二个月剩余本金变成120万-3333=1196667元,利息1196667×0.35%≈4188元,总还款3333+4188=7521元,之后每月递减12元左右,直到最后一个月还3333+(3333×0.35%)≈3345元。

这种“前高后低”的还款曲线,就是争议的核心。我见过太多客户只盯着“总利息少”,忽略了“前期压力大”。去年有个客户王阿姨,60岁退休前贷款80万给儿子买房,选了等额本金。首月还5800元,她退休金才4000,儿子工资刚够自己花,前两年每月都要找我问“能不能改还款方式”,可惜合同签了就改不了,最后只能靠老伴打零工补贴,老人家愁得头发都白了。

为什么有人宁愿多还利息也要选等额本息?因为等额本息每月还款额固定,比如120万30年期,每月固定还5737元,本金和利息的比例会变(前期利息多、本金少,后期反过来),但总额不变。对收入不稳定的人来说,“固定”意味着“可控”——小老板张哥每月流水忽高忽低,5700元的月供他能提前预留;王阿姨要是选等额本息,每月还4900元左右,退休金+儿子补贴勉强能覆盖,不至于这么狼狈。

那什么情况下等额本金才不“坑”?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收入高且稳定,能轻松覆盖前5年的高月供。就像李姐,月薪3万,7500元的月供只占收入的25%,剩下的钱还能投资、旅游;二是长期持有贷款,不打算提前还款。如果5年内就想结清,等额本金前期还的本金多,提前还款时剩余本金少,省的利息有限,反而不如等额本息前期压力小。

我遇过最可惜的客户,是个程序员小林。他贷款100万买婚房,选了等额本金,首月还6800元。结果工作第三年公司裁员,他找新工作期间收入断了3个月,月供只能靠信用卡套现,征信上多了3条“逾期记录”,后来想换车贷款都被拒了。其实他当时收入刚1.2万,月供占比57%,早就超过“安全线”(月供最好不超过收入的50%),要是选等额本息每月5200元,压力会小很多。

所以说“等额本金是坑”,本质是“选错还款方式的人踩了坑”。与其纠结“哪种方式利息少”,不如先算笔“现金流账”:把最近6个月的工资流水拉出来,取最低月收入,用这个数乘以50%,就是你能承受的“最高月供”。如果等额本金的首月还款额超过这个数,哪怕总利息再少,也别碰——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利息省出来的,逾期影响征信才是真的亏。

最后给个实在建议:选还款方式前,找银行要一份“还款计划表”,看看前3年的月供金额,再对照自己的收入波动。要是前3年有哪几个月可能“凑不齐月供”,果断选等额本息;要是收入稳如磐石,且能接受前几年“紧巴巴”,等额本金确实能帮你省下一笔利息。记住,适合自己的还款方式,才是不踩坑的关键。

广告
?x

该页面不兼容电脑版本

【原创声明】凡注明“来源:希财网”的文章,系本站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