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个老股民朋友发消息问我,说他持仓的股票连续三天出大宗交易,是不是要暴跌了?我赶紧打开软件看了眼,发现交易价格是溢价2%,买方都是机构专用账户——这哪是暴跌信号,分明是机构在抢筹码。其实我以前遇到大宗交易也慌,总觉得“大笔卖肯定没好事”,直到摸透了背后的逻辑,才敢说自己懂点门道。
首先得明确,大宗交易是单笔成交额超过50万股或100万元的交易,一般在收盘后通过专用平台进行。频繁出现的原因就那么几种,挨个捋一遍就清楚。
第一种最常见的是大股东或董监高减持,但别一看到“减持”就慌。比如去年有只科技股,大股东通过大宗转让3%股份,后来公告是转给产业资本——这不是套现,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反而说明公司在产业链有新合作。但如果是直接卖给自然人且折价超10%,那大概率是急着变现,得小心。
第二种是机构调仓。公募基金季度末调整持仓时,会用大宗交易批量卖表现不好的股票——直接在二级市场卖会砸盘影响净值。我去年四季度跟踪过一只消费股,连续一周有大宗交易,后来看季报才知道是基金换仓到新消费股,这种情况和公司基本面没关系,就是机构正常操作。
第三种是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解锁。员工拿到股票解锁后,肯定要变现交个税或改善生活,这种交易一般分批进行,频率高但单次量不大,价格和市价差不多,不用太担心。
第四种是并购重组中的股份转让。比如A公司收购B公司,双方通过大宗转让股份,好不好得看并购质量——优质资产注入是好事,垃圾资产就得跑。
第五种是股东间协议转让。比如一致行动人调整持股比例,或小股东退出,转给其他股东,这种情况不影响股价,就是内部调整。
光知道原因还不够,得会判断影响。我总结了三个要点:看价格,溢价说明买方看好,折价超5%要小心;看买方,机构、社保基金这类专业投资者可信度高;看频率,连续多日且量变大,得弄清楚是减持还是调仓。
以前我查这些信息得翻公告、看研报、刷股吧,熬到半夜都理不清。直到今年用了希财舆情宝,才算解脱——它能实时监控自选股舆情,包括大宗交易消息,还能用AI分析利好利空,大白话讲清楚影响。比如上月有只股出大宗,我刚看到消息,舆情宝就推了分析:折价5%但买方是社保基金,说明长期看好,短期波动不用怕。省了我两小时查资料的时间,每天平均一块钱,比矿泉水还便宜,这点成本早从避免的误操作里赚回来了。
其实大宗交易不可怕,怕的是摸不清逻辑。嫌自己查资料麻烦,可以去希财网公众号看看,或者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有免费额度看舆情评分和报告,不用瞎琢磨。做股票赚的就是信息差的钱,能用工具省时间,干嘛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