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炒股那年,完全是“跟着感觉走”——早上看朋友圈有人说“某股要涨”,赶紧打开软件买;晚上看股吧有人说“要跌停”,又慌慌张张卖,结果一个月下来,手续费交了不少,本金还亏了10%。那时候我才明白,股票买卖不是“碰运气”,得有自己的逻辑和方法。后来摸爬滚打了四五年,踩过不少坑,也总结了一些能落地的经验,今天就把这些掏心窝子的话分享给刚入门的朋友。
先讲买之前的准备——真的别光听别人说“这股好”就冲进去。我以前买过一个股票,就因为朋友说“它是行业龙头”,结果买了之后才发现,这公司去年的利润是亏的——那时候我根本不会看财报,更不知道去哪找研报。后来用了希财网刚出的舆情宝,它能把自选股的研报、公告这些基本面信息汇总成机构报告,不用我自己翻遍各大财经网站,还会分析机构的投资评级和目标价,帮我快速搞懂公司的基本面到底怎么样。比如上次看一个公司的机构报告,里面说“它的新产品占营收比例从10%涨到了30%,机构给了‘买入’评级”,我就敢放心买一点。
再说说什么时候买——以前我总想着“抄底”,比如看到某只股票从10块跌到5块,觉得“已经够低了”,结果买了之后又跌到3块。后来我才明白,“低”不是买入的理由,“趋势向上”才是。怎么看趋势?除了看K线的均线走势(比如5日均线穿10日均线向上),还要看市场对这只股票的情绪。比如舆情宝有个“舆情评分”功能,能直观显示股票近期的舆情趋势,如果评分持续上升,说明市场对它的预期在变好,这时候介入往往能赶上上涨的开头。还有去年行业出政策的时候,我本来想等自己查清楚影响再买,结果舆情宝直接解读了政策的利好逻辑,还列了可能受益的个股,我跟着买进去,比别人早了一步,赚了点小钱。
然后是最难的“什么时候卖”——我以前犯过最多的错就是“贪心”。比如买了个股票涨了15%,想着“再涨5%就卖”,结果第二天就出了利空消息,跌了8%,反而被套。现在我给自己定了两个规矩:一是止盈,赚15%就卖一半,剩下的留着看趋势——比如去年买的一只股票,赚了20%,我卖了一半,后来它又涨了10%,剩下的一半又赚了点;二是止损,亏到8%就割,绝不硬扛——以前有次买了个股票,亏到10%还想着“会涨回来”,结果最后亏了25%才割,疼得我好几天没睡好。还有就是看舆情变化,要是自选股出了紧急利空,比如业绩不及预期、高管减持,舆情宝会通过希财网公众号推送提醒,我能第一时间卖,不会像以前那样“后知后觉”。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千万别全仓一个股票。我以前试过全仓买一只股票,结果它出了财务造假的消息,亏了20%,半年都没缓过来。现在我把资金分成三部分:30%买基本面稳的(比如营收和利润连续三个季度增长的),40%买趋势向上的(比如舆情评分高、均线向上的),剩下30%留着补仓或者应对突发情况。这样就算某只股票跌了,也不会影响整体收益,晚上睡觉都踏实。
说实话,股票买卖没有“100%正确”的方法,但有“少犯错”的技巧——比如用工具帮你节省时间,用逻辑代替情绪。我现在每天花10分钟看舆情宝的舆情报告和机构报告,比以前花两小时找资料还管用,而且每天平均就1块钱,省下来的时间我能多陪孩子玩会儿,或者研究研究行业逻辑。对了,你们要是想试试,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查看额度,反正不要钱,试试也不亏。
最后想跟大家说:炒股不是“比谁更拼时间”,是“比谁更会用工具”。以前我总觉得“别人知道的比我多”,后来才明白,不是别人比我聪明,是别人比我会利用工具——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研究行业趋势、调整自己的策略,而不是盯着屏幕找消息、翻研报,这才是赚钱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