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行那会儿,我接到过不下十个电话,都是神秘兮兮地跟我说:"兄弟,我这有原始股名额,上市至少翻十倍。"后来才知道,这些所谓原始股项目不是股权众筹的变种,就是彻头彻尾的金融骗局。今天我就把从业十年来踩过的坑、验过的真,掰开了揉碎了跟大家聊聊。
很多人以为原始股就是公司刚成立时的股票,其实这理解太片面。严格来说,原始股特指公司在上市前发行的股份,就像你投资朋友新开的奶茶店占的干股。而普通股是公司上市后在交易所流通的股票,好比奶茶店火了之后,你拿着会员卡去二手市场转卖。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真相:原始股可能是最危险的资产,因为它既没有流动性保障,又缺乏信息披露监管。
记得2018年有个做区块链的朋友,花20万买了家科技公司的原始股。当时对方给他看的数据报表漂亮得跟PS过似的,承诺三年内纳斯达克敲钟。结果呢?去年我在企业信用系统查到这个公司,经营状态明晃晃写着"吊销"。更气人的是,这类项目往往利用《公司法》里关于非上市公司的条款打擦边球,投资者连维权都找不到门路。
说到原始股和普通股的核心区别,我总结出三个致命差异:第一是定价机制,原始股就像菜市场讨价还价,普通股则是明码标价;第二是退出通道,原始股得等公司被收购或上市,普通股随时能抛售;第三是信息披露,原始股东看到的可能是美颜十级的财报,而上市公司报表要经过会计师"卸妆"。
这里要敲黑板了!最近两年注册制改革后,有些中介开始玩新套路。他们专挑中老年投资者,把新三板基础层的股票包装成"准原始股"。上周我就帮客户识破了个这样的局——某教育机构拿着上年度200万的营收,硬是吹成三年后10个亿的估值。要不是用舆情监控工具查到他家近三个月被起诉了三次,老人家80万养老钱就打了水漂。
说到这不得不提我的救命法宝——舆情监控系统。你们知道吗?去年有37%的原始股骗局都是栽在舆情分析上。我现在每天早上的必修课,就是用希财舆情宝扫一遍自选企业的全网动态。这工具最神的是能用大白话解读专业公告,比如把"计提商誉减值"翻译成"公司之前买贵了现在要认亏",特别适合咱们普通投资者。
说到信息差,这里有个血泪教训。2019年我错过一个真正优质的原始股机会,就是因为没注意到那家公司突然更换了审计机构。现在用希财舆情宝的异动提醒功能,重要消息直接推送到微信,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能刷几条关键情报。关键是每天平均下来才花1块钱,比买杯奶茶还便宜,但能避免几十万的损失。
最后给想参与原始股的朋友三个忠告:第一看股东名单,如果全是自然人就要警惕;第二查司法风险,现在手机就能查企业涉诉情况;第三盯资金流向,正经公司不会催着你三天内打款。实在拿不准的时候,不妨把公司名称往希财舆情宝里一输,AI分析五分钟就能看出七八分端倪。
站在证券顾问的角度说句掏心窝的话:普通人与其冒险追逐原始股,不如老老实实研究上市公司的舆情报告。我最近发现个规律,那些能持续创新高的股票,80%都在舆情报告里出现过"机构目标价上调"的提示。就像上周某新能源企业的舆情异动,早三天就提示技术突破的消息,等新闻出来股价早就起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