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财网 >  知识 >  贷款

年化率18.25算高利贷吗?法律与实际影响解读

朱经理            来源:希财网
朱经理 贷款顾问
耐心细致 经验丰富
咨询TA

最近有个老用户私信我,说他在某平台借了笔钱,合同上写着年化利率18.25%,还了几期后越想越不对劲,问我这算不算高利贷。其实不止他,后台隔三差五就有人问类似的问题——“年化20%算高吗?”“36%是不是绝对不能碰?”说到底,大家对“高利贷”的界定标准还是模糊的。今天就借着这个18.25%的例子,掰开揉碎了讲清楚,帮大家避开贷款里的利率坑。

年化率18.25算高利贷吗?法律与实际影响解读

先直接说结论:年化率18.25%算不算高利贷,得分两种情况看——你借的是“民间借贷”还是“持牌金融机构贷款”,这俩的法律红线完全不一样。

咱们先唠法律怎么定的。2020年以前,民间借贷的利率标准是“两线三区”:24%以内受保护,24%-36%是“自然债务区”(还了不能要回,没还可以不还),超过36%才叫高利贷。但2020年8月最高法改了规定,现在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是“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4倍”。LPR就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每月20号央行会公布最新数据,比如2025年7月的一年期LPR是3.45%,那4倍就是13.8%。要是你借的是个人之间、或者没牌照的小贷公司的钱(也就是民间借贷),年化18.25%已经超过13.8%,超过的部分法律根本不保护——简单说,这部分利息你可以不还,要是已经还了,甚至能起诉要回来。

但要是你借的是持牌机构的钱,比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这些有正规牌照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目前我国对持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没有“LPR4倍”的限制,而是由银保监会等部门通过合规监管来约束。根据《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持牌机构的利率要“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但实际操作中,只要不搞“砍头息”“服务费变相加息”,年化24%以内都是合规的。所以18.25%的年化率,对持牌机构来说是合法的,不算法律意义上的“高利贷”。

不过合法不代表“划算”。我见过太多人觉得“只要不算高利贷就能借”,结果被利率压得喘不过气。给你算笔账:借1万元,年化18.25%,分12期等额本息还款,每月要还903元,一年下来总利息1836元——相当于你每借10块钱,一年就得还1块8的利息。要是借5万,一年利息就快到一万了,普通工薪族每月多还4000多,压力真不小。

这里插句实在话,每次看到有人因为没算清利率就签合同,我都觉得挺可惜的。前阵子有个用户跟我说,他当时被平台“日息万五”的广告吸引,觉得一天才5毛钱利息便宜,没细看年化就借了。后来我帮他一算,日息万五乘以365天,正好是18.25%的年化——这不就是咱们今天聊的利率吗?所以签合同前一定要把“日利率”“月利率”换算成年化率,公式很简单:日利率×365=年化率,月利率×12=年化率,算完再决定要不要借。

那怎么判断自己的贷款是不是踩了“高息坑”?教你三个实操方法:第一,看放贷主体,查机构有没有金融牌照(银保监会官网能查),有牌照的机构利率再高(只要合规)也不算高利贷,但没牌照的超过LPR4倍就危险;第二,算实际成本,除了利息,还要把手续费、担保费、服务费都加进去,用IRR公式(Excel就能算)算出真实年化,很多平台会把费用拆分,表面利率低,实际年化可能偷偷超过24%;第三,对比市场水平,现在银行信用贷年化普遍在4%-8%,消费金融公司在8%-18%,要是超过20%,不管合不合法,都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还款能力。

最后再提醒一句,就算18.25%的年化率合法,借之前也得想清楚:这笔钱是非花不可吗?有没有更低利率的渠道?比如信用卡分期(年化通常7%-12%)、银行信用贷,或者跟亲友周转(至少没利息压力)。真要借,也别超过自己月收入的50%,不然很容易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利率这东西,看着只是几个数字,背后其实是真金白银的成本。希望今天说的这些能帮到大家,以后再遇到贷款,先别急着签字,掏出手机算一算年化率,比啥都强。

广告
?x

该页面不兼容电脑版本

【原创声明】凡注明“来源:希财网”的文章,系本站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