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人问我,说看龙虎榜选的股老是被套,明明看到机构净买入几千万,第二天反而低开低走,到底问题出在哪。其实我刚入市那几年也犯过这毛病,盯着龙虎榜净买入额排第一的股就冲,结果十次有八次是接盘。后来踩的坑多了才明白,龙虎榜不是简单看谁买了多少,这里面藏着不少散户容易忽略的门道。今天就把我这些年总结的龙虎榜选股实操方法分享出来,全是实打实的经验,新手朋友照着做,至少能避开八成陷阱。
先说说最容易踩的第一个坑:只看净买入额,不看买入席位。你打开龙虎榜,会看到机构专用某某证券营业部这些席位,这里面差别大了去了。机构席位(比如公募、社保)的买入通常更可靠,他们资金量大、持股周期长,一般是看好公司长期逻辑;但游资营业部就不一定了,有些游资擅长一日游,当天拉涨停上榜,第二天高开就出货,散户追进去正好接盘。我以前就吃过这亏,看到某游资营业部净买入一个亿,以为要连板,结果第二天直接低开5个点,后来才知道那是该游资的出货席位。所以第一步,先把买入席位分清楚,机构席位为主的,优先度高;纯游资营业部扎堆的,多留个心眼。
第二个关键点:看净买入额占成交量的比例。比如一只股票当天成交10亿,龙虎榜显示机构净买入1亿,占比10%,这说明机构资金对股价影响大;但如果成交100亿,净买入1亿,占比才1%,那机构这点资金可能掀不起浪花,甚至第二天被散户抛压淹没。我之前遇到过一只股,龙虎榜净买入8000万,看着挺多,但当天换手率30%,成交额30亿,算下来占比才2.7%,结果第二天果然冲高回落——这么点资金根本撑不住高位抛盘。所以选的时候,尽量挑净买入额占当日成交额5%以上的,资金主导权才够强。
光看席位和资金还不够,最容易被忽略的其实是基本面托底。我见过太多散户,龙虎榜数据再好,也不管公司是亏是赚、有没有雷,直接梭哈。比如去年有只股,龙虎榜机构净买入2亿,结果当天晚上出了年报预告,净利润同比降50%,第二天直接跌停。这种时候,你说机构买再多有什么用?但散户哪有时间天天翻财报、看研报?我现在的习惯是,看到龙虎榜亮眼的股,先打开希财舆情宝查一下它的AI财务评分。这个功能挺实用的,它会把营收、净利润、ROE这些指标拆成偿债、盈利、成长6个维度打分,最后给个综合评分,比如80分以上说明公司财务健康,60分以下就得小心有没有隐藏风险。以前没工具的时候,我得手动翻F10、查年报,光看资产负债率就晕头转向,现在直接看评分,几秒钟就能判断公司底子怎么样,省了不少事。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就算席位好、资金够、财务健康,为什么还是会跌?这就要说到第四个关键:市场情绪和舆情。去年11月有只消费股,龙虎榜机构净买入1.2亿,财务评分也有75分,结果第二天低开2%,后来才发现当天晚上出了消费刺激政策不及预期的行业新闻,整个板块都在跌。这种时候,单看龙虎榜和财务数据根本不够,你得知道市场当下认不认可这只股。我现在会在舆情宝里看它的舆情评分曲线,比如某股龙虎榜机构买入,但舆情评分从昨天的70分掉到今天的55分,说明市场情绪在降温,那第二天冲高就得跑;如果舆情评分稳定在80分以上,甚至还在往上走,说明资金和情绪是共振的,安全性就高很多。而且它每天都有免费额度看舆情报告,不用花钱也能体验,对散户来说试错成本很低。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别光看当天龙虎榜,一定要跟踪第二天走势。很多时候龙虎榜是明牌,比如某股涨停上榜,机构买入,第二天高开5%,这时候你得看开盘后的承接力度——如果高开后快速砸盘,成交量放大,大概率是机构在出货;如果高开后稳步上涨,回调时缩量,说明资金还在流入。我以前没工具时,得早上9点半盯着盘,生怕错过异动,现在用舆情宝的公众号推送功能,设置好自选股后,一旦出现高开低走资金大幅流出这种异动,它会直接推消息到我微信上,不用整天盯盘也能及时反应。
总结一下,龙虎榜选股不是简单抄作业,得按这五步来:先看买入席位是机构还是游资,再算净买入额占比够不够,接着用财务评分筛掉基本面差的,然后结合舆情评分看市场情绪,最后跟踪第二天走势判断资金意图。缺了哪一步,都可能踩坑。
说实话,散户做股票难就难在信息不对称、时间不够用,以前我手动整理龙虎榜数据、翻研报新闻,每天至少花3小时,还经常遗漏关键信息。现在用舆情宝,龙虎榜数据、财务评分、舆情趋势这些都整合在一起,打开就能看,效率高多了。如果你也觉得分析龙虎榜费时费力,或者老是把握不准市场情绪,可以去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额度看舆情报告和评分,先体验一下再说。觉得好用再考虑开通会员,具体权益可以去会员页看,反正试试又不要钱,总比踩坑亏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