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人问我,加杠杆和去杠杆到底是啥意思?每次市场波动大的时候,这两个词就会被反复提起,不少散户朋友听得云里雾里,其实我刚入市那几年也一样。记得2018年有次大跌,新闻里全是去杠杆持续推进,我手里的股票连着跌了一周,当时还不知道这跟去杠杆有啥关系,后来复盘才发现,原来杠杆这东西,早就悄悄影响着整个市场的钱袋子。
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两个词,尤其是咱们散户,搞懂了才能避开坑,说不定还能抓住机会。
先说说加杠杆。说白了,就是借钱投资。你自己有10万本金,觉得不够,又从别处借了10万,总共20万去买股票,这就是加杠杆。借的这10万,就是杠杆资金。杠杆的好处是,赚钱的时候能放大收益。比如20万买的股票涨了10%,赚2万,相当于本金10万的20%收益,比不用杠杆多赚一倍。但坏处也很明显,要是跌了10%,就亏2万,本金直接没了20%,要是跌50%,20万变成10万,把借来的10万还了,自己本金就归零了,这就是常说的爆仓。
A股里常见的加杠杆方式有两种:融资融券和场外配资。融资融券是券商合法提供的,杠杆一般1-2倍,有严格的风险控制,比如股票跌到一定程度会强制平仓,至少不会让你欠券商钱。但场外配资就不一样了,很多是民间机构搞的,杠杆能到5倍甚至10倍,利息高,一旦股票下跌,分分钟就爆仓,之前见过有散户用10倍杠杆,股票跌10%就血本无归,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场外配资是监管明令禁止的,咱们散户千万别碰。
再来说去杠杆。简单讲,就是减少借钱的规模。比如之前加杠杆买了股票的人,现在开始卖股票还借款;或者企业之前借了很多钱扩张,现在开始还债收缩。去杠杆的时候,市场上的钱会变少,因为大家都在卖资产换现金还债,股票、债券这些资产价格就容易下跌。2015年下半年和2018年那两次大跌,都跟去杠杆有直接关系,当时很多高杠杆的机构和个人被迫平仓,导致股价越跌越卖,形成恶性循环。
但去杠杆也不是坏事,长期看是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就像一个人借钱太多,总有还不上的时候,提前把债务降下来,虽然过程可能疼,但能避免以后更大的危机。比如这两年监管对房地产企业的三道红线,就是典型的去杠杆政策,虽然短期房企日子不好过,但长期看能让行业更健康。
对咱们散户来说,搞懂加杠杆和去杠杆,关键是要知道它们如何影响市场,以及怎么应对。我发现很多散户吃亏,就是因为对市场资金松紧没概念,不知道什么时候杠杆资金在撤退,等到股价跌了才反应过来。
举个例子,去年有只消费股,本身业绩不错,但因为整个行业在去杠杆,机构融资余额连续三周下降,这其实就是去杠杆的信号。当时我通过工具看到这个数据,提前减了仓,虽然没卖在最高点,但也避开了后面15%的回调。要是当时没注意到资金面的变化,可能就跟着套进去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咱们散户哪有精力天天盯融资余额、主力资金流向这些数据?确实,这些信息散落在交易所公告、财经新闻里,自己找起来费时费力,而且就算找到了,也不一定能判断出对股价的影响。
这也是我后来开始用希财舆情宝的原因。它有个资金面分析功能,能实时抓取主力资金流向、融资融券余额变化这些数据,直接汇总成报告。比如某只股票融资余额突然大增,说明有杠杆资金在入场,可能短期会推动股价上涨;要是融资余额连续下降,可能就是去杠杆压力来了,得小心。而且它还有风险预警提示,如果有监管政策出台影响杠杆(比如收紧融资融券门槛),会第一时间推送到手机上,不用自己刷新闻。
我现在每天都会用它的免费额度看这些数据,毕竟对散户来说,信息就是钱。每天免费刷新的舆情解析和资金面报告,足够帮我判断当天市场杠杆资金的动向了。你想啊,要是能提前知道杠杆资金在撤退,就能少亏点;知道杠杆资金在入场,也能更有底气持仓。
当然,工具只是辅助,关键还是自己要有风险意识。加杠杆赚钱的时候很爽,但别忘了,跌的时候会更痛。我见过太多散户用信用卡、借呗炒股,想着一把翻倍,结果往往是一把归零。投资不是赌博,本金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如果你也想实时跟踪市场杠杆资金的变化,不用自己费力找数据,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额度可以体验资金面分析和风险预警。至于哪些功能需要开通会员,小程序里都有详细说明,反正先免费体验看看,觉得有用再考虑,投入产出比还是挺高的。
最后再提醒一句:杠杆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放大收益,用不好会加速亏损。去杠杆的时候别慌,加杠杆的时候别贪,看懂资金动向,才能在市场里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