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财网 >  知识 >  股票

有机构调研的股票好吗?散户分析指南

两融张经理            来源:希财网
我要入驻
两融张经理 股票顾问
咨询TA

最近后台总收到新手朋友的私信:老师,某只股票突然有十几家机构去调研,是不是说明这票要涨了?能不能跟着买?说实话,我刚炒股那几年也被这类消息坑过——看到机构调研就冲进去,结果要么横盘几个月,要么干脆跌下来。后来做了十年股票顾问,才慢慢摸透这里面的门道:机构调研只是个信号,能不能变成机会,关键看你会不会分析。

有机构调研的股票好吗?散户分析指南

一、机构调研≠马上涨,先搞懂这3个真相

很多散户觉得机构调研=看好,其实这是典型的信息误读。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一只股票半年内接待了50多家机构调研,股价却从15块跌到8块。后来才知道,这些机构大多是例行调研,只是了解行业情况,根本没打算建仓。

真相1:调研目的分很多种

机构去调研,可能是为了写研报、调整持仓,甚至只是同行串门。比如基金经理调研消费股,可能只是想确认中秋旺季动销数据,和要不要买完全是两码事。散户光看到有机构调研就跟风,很容易踩空。

真相2:调研内容比调研事件更重要

关键要看机构问了什么、公司答了什么。比如调研时反复问新产能落地时间海外订单增速,这类问题和业绩直接相关;要是只聊行业政策竞争对手情况,参考价值就小得多。但散户很难拿到完整的调研纪要,上市公司官网披露滞后,股吧里的小道消息又真假难辨——这也是我以前最头疼的问题。

真相3:调研后动作才是核心

机构调研后如果真看好,通常会有资金跟进:比如龙虎榜出现机构专用席位净买入,或者股东人数减少(筹码集中)。反之,要是调研后股价放量下跌,资金持续流出,大概率是机构调研完觉得不行,走了。

二、散户分析机构调研股,3个落地工具比消息本身更有用

我现在看机构调研的股票,不会只盯着有多少家机构去了,而是用三个维度交叉验证,这也是我带学员时反复强调的:

1. 先看调研后资金动向

机构真金白银的动作比任何消息都靠谱。比如某只股票被调研后,连续3天龙虎榜显示机构净买入超5000万,同时舆情宝里的主力资金流向显示北向资金也在增持,这种情况值得重点关注。反之,如果调研后大单卖出占比突然升高,就要警惕。

2. 再查调研内容和行业趋势是否匹配

比如今年新能源板块的机构调研,很多都在问钠电池量产进度,这和储能政策支持的行业趋势是吻合的,这类调研才有实际意义。要是调研内容和行业风口脱节(比如现在还在问传统燃油车销量),就算机构去了也没用。

3. 最后用舆情评分筛掉伪机会

机构调研可能被市场过度解读,这时候需要一个客观的量化指标。我现在会用希财舆情宝的舆情评分功能——它会根据调研纪要、新闻、研报等信息,给股票打0-100分。比如一只股票调研后舆情评分从55分(强中性)涨到70分(正面),说明市场真的认可这次调研的价值;要是评分反而下降,可能就是机构去了但不看好,散户跟着冲就是送人头。

三、3个避坑提醒:别让机构调研变成你的接盘信号

就算前面都分析对了,还有几个坑要避开,都是我自己踩过的教训:

1. 警惕调研配合出货

有些上市公司会故意放出机构调研消息,配合主力出货。比如某只股票高位时突然披露知名机构调研,股价短暂冲高后暴跌——后来看舆情宝的风险预警提示才发现,当时机构评级已经从买入下调到中性,只是散户没看到。

2. 别迷信明星机构

不是所有机构都靠谱。去年某顶流基金调研的半导体股,后来因为业绩不及预期跌了40%。我现在会用舆情宝查调研机构的历史战绩,比如某券商研究所最近推荐的股票涨跌幅如何,避免被明星光环误导。

3. 调研纪要看细节

重点关注公司没说什么。比如机构问毛利率下滑原因,公司回答行业普遍现象,这种模糊表述就要警惕;要是详细解释原材料涨价影响,Q3会缓解,反而更可信。这些细节在舆情宝的投资者关系活动模块里能看到汇总,不用自己一个个翻公告。

写在最后:散户不用猜机构,用对工具就能缩小差距

其实机构调研的股票本身没有绝对的好或坏,关键是散户能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做出判断。以前我每天花3小时整理调研纪要、资金数据,还经常漏掉关键信息;现在用希财舆情宝,每天免费额度就能查几次调研纪要和舆情评分,公众号还会推送自选股的紧急消息(比如调研后突发利空),不用一直盯盘也能抓住重点。

如果你也经常纠结机构调研的股票能不能买,可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用免费额度查一下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和舆情趋势——毕竟炒股赚的是信息差的钱,与其瞎猜,不如用工具把信息差降到最小。

广告
?x
【原创声明】凡注明“来源:希财网”的文章,系本站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