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问我,手里两只股票拿不准,想知道哪只更值得留,就像纠结戴维斯和杜兰特谁强一样,散户选股票时也常遇到这种对比难题。说实话,以前我对比两只股票的时候,真的头都大了——打开好几个财经网站,切换Excel表格,财务数据看半天还是没头绪,股吧里的消息有说涨的有说跌的,越看越乱。后来摸索出一套方法,加上工具辅助,才算把这个问题理顺了。今天就聊聊散户怎么科学对比个股,避开凭感觉决策的坑。
先说财务健康这块吧。很多人看财务报表只盯着净利润增长,其实远远不够。我以前也犯过这毛病,看到某只股票净利润翻倍就冲动买入,结果后来发现它资产负债率飙到80%,现金流还是负的,这种公司抗风险能力太差。现在我会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这几个维度综合看,比如用ROE(净资产收益率)对比盈利质量,用毛利率看产品竞争力,再看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判断偿债风险。不过手动算这些指标太费时间,尤其是对比两只股票的时候,得一个个查年报,数据还可能滞后。
再看市场舆情。这两年我越来越觉得,股价短期涨跌很多时候跟着情绪走。就像去年有只股票,业绩明明没大问题,但因为股吧里突然传高管要离职,股价连着跌了三天,后来公司澄清了才反弹。这种消息如果没及时看到,很容易被洗出去。但问题是,全网的新闻、研报、股吧评论那么多,单靠人工筛选根本忙不过来,还容易被片面信息带偏。我试过同时跟踪两只股票的舆情,一天下来眼睛都花了,还分不清哪些是真利好,哪些是蹭热点。
除了这些,机构的观点也很重要。券商研报里的目标价、评级变动,能反映专业机构的看法。但研报太多了,每只股票每天可能有好几份,不同券商观点还可能相反。比如A券商说买入目标价50元,B券商说中性目标价40元,散户根本不知道该信谁。我以前会把研报摘要抄下来对比,结果发现光是整理核心观点就花了两小时,效率太低。
最后看趋势走向。技术面虽然不是万能的,但能帮我们判断当前股价处于什么阶段。比如MACD金叉、KDJ超卖这些信号,对比两只股票的趋势时很有用。但如果同时看5分钟线、日线、周线,再加上各种指标,很容易混淆。我之前对比两只股票的趋势,一会儿看这个的MACD,一会儿看那个的布林带,结果把自己绕进去了,最后还是凭感觉选了一只,现在想想挺后悔的。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多维度,散户哪有精力一个个对比?其实我也是踩了很多坑之后,才找到省事的办法——用工具做个股对比。比如我现在用的希财舆情宝,它有个个股对比功能,最多能同时对比5只股票,不光有常见的财务指标,还有它特有的舆情评分、趋势评级、财务评分这些数据。像财务评分,它会把偿债、盈利等6个维度的指标打成分数,直接看分数高低就知道哪家财务更健康;舆情评分则能看出市场情绪,80分以上就是强烈正面,低于40分就得警惕了。
记得上个月对比两只消费股的时候,单看净利润增速差不多,但舆情宝的财务评分显示一只82分,另一只只有65分,仔细一看才发现低分那只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比去年多了20天,营运能力在下降。还有舆情评分,一只75分正面,另一只58分强中性,点开舆情报告才知道中性那只最近有机构下调评级,只是我没看到新闻。这样一对比,该留哪只就很清楚了,比自己瞎琢磨靠谱多了。
当然,工具只是辅助,最终决策还是得自己做。但对散户来说,能把分散在各处的数据集中起来,用评分和评级简化复杂信息,确实能少走很多弯路。现在希财舆情宝有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报告和评分可以看,想试试的话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就行,不用下载APP,挺方便的。
其实选股票就像比较两个球员,不能只看得分,还得看防守、助攻、伤病情况。散户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把信息系统化、结构化的能力。与其在各种数据里晕头转向,不如找个趁手的工具帮自己梳理清楚。毕竟对咱们小散户来说,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工具,自己就能更专注于判断和决策。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会推送一些市场动态和工具使用技巧,偶尔看看还挺有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