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有很多朋友问我同一个问题 看到折价大宗交易就以为股价要跌 结果第二天反而涨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刚开始炒股那几年 也踩过类似的坑 看到折价率超过5%的大宗交易 第一反应就是机构在出货 赶紧割肉离场 结果股价一路往上走 只能眼睁睁看着错过机会 后来慢慢摸索 才搞清楚这里面的门道 今天就把这些年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先说说什么是折价大宗交易 简单说就是大股东或者机构在大宗交易市场 以低于当天收盘价的价格卖出股票 正常情况下 大量低价卖出确实可能让股价承压 但实际操作中 股价走势往往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有时候折价越多 后面涨得越猛 这背后其实藏着几种可能性
第一种情况是市场情绪在作祟 有些时候 大宗交易的折价是故意做给散户看的 比如某只股票连续涨了几天 散户本来就有点犹豫 这时候突然冒出一笔高折价大宗交易 很多人会以为是机构在跑路 赶紧跟着卖 结果反而把筹码交给了真正想建仓的资金 我见过好几次 折价交易后第二天 股价低开然后迅速拉升 就是因为恐慌盘被洗出去了 剩下的筹码都在坚定的资金手里
第二种要看承接方的实力 大宗交易不是随便谁都能接的 能拿出大资金承接折价盘的 要么是机构要么是游资 如果承接方是知名的公募或者私募 说明他们长期看好这家公司 接盘后可能还会在二级市场继续买入 推动股价上涨 这种时候 折价反而成了他们低价吸筹的机会 不过普通投资者很难知道承接方是谁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不透大宗交易的原因
第三种可能是资金在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把戏 表面上大宗交易折价卖出 实际上是关联方在左手倒右手 目的是洗清筹码性质 比如把限售股变成流通股 方便后续拉升后出货 或者通过大宗交易制造恐慌 同时在二级市场悄悄吸筹 等筹码收集得差不多了 就开始拉升股价 这种操作往往需要结合后续几天的成交量来看 如果折价交易后成交量慢慢放大 股价不跌反涨 就要多留个心眼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 就是消息面的配合 有时候大宗交易刚完成 公司就发布了利好公告 或者行业出了政策支持 这时候不管是不是折价 股价都会被推动上涨 但问题在于 普通投资者很难提前知道这些消息 等看到公告的时候 股价可能已经涨上去了 这就是信息差带来的差距
说实话 以前我也经常被这些信息搞得头疼 不知道折价大宗交易是机会还是陷阱 直到今年用上了希财舆情宝 才慢慢找到应对的方法 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打开舆情宝的舆情报告 里面有个"股价异动原因"板块 会专门分析当天发生的大宗交易 包括折价率多少 承接方可能是谁 有没有伴随其他利好利空消息 比如前几天有只股票出现折价大宗交易 舆情报告里直接指出 虽然折价率高 但最近三个季度财务AI评分都在85分以上 机构研报评级也是买入 技术面处于底部区间 综合判断可能是资金借大宗交易吸筹 后来果然股价慢慢涨起来了
除了看异动原因 我还会重点看舆情宝的财务AI评分和AI研报 财务评分高说明公司基本面没问题 就算有大宗交易折价 也不容易出现大的风险 AI研报汇总了所有券商的观点 看看机构有没有上调目标价 业绩是不是符合预期 这些都能帮我判断承接方是不是真的看好公司长期价值 最近用榜单选股功能 把舆情评分高财务评分也高的股票选出来 里面好几只都出现过折价大宗交易后上涨的情况
现在每天我花在研究大宗交易上的时间比以前少多了 关键信息舆情宝都会汇总好 普通投资者其实不需要掌握所有分析方法 只要能及时看到这些关键数据 就能避开很多坑 想试试的朋友可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 每天都有免费查看额度 财务评分研报评级这些基础功能都能看 足够应对日常分析了 要是觉得好用 再考虑开通会员也不迟
当然 就算用了工具也不能掉以轻心 折价大宗交易只是影响股价的因素之一 还要结合大盘环境行业趋势这些来看 但至少有了舆情宝 我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瞎猜 能更理性地做判断 最后提醒大家 投资有风险 任何分析工具都只是辅助 关键还是要形成自己的判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