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市那几年我总觉得股票赚钱难,明明买的股票涨了点,卖完一算实际到手的收益却少了一大截。后来才发现问题出在交易费用上,很多新手和当初的我一样,只盯着股价波动,忽略了每笔交易背后实实在在的成本。今天就把我整理的交易费用收取细节分享出来,帮大家把这笔账算清楚。
先说最常见的佣金,这是券商收的服务费,买卖时都要交。现在市面上佣金率一般在万1到万3之间,不过有个最低收费标准,大多是5元每次。打个比方,如果你买1万元股票,按万3算佣金是3元,但因为没到5元,实际会收5元。要是买10万元股票,万3的佣金就是30元,这时候就按实际比例收。不同券商佣金率不一样,开户时一定要问清楚,现在很多券商能协商调佣,多对比几家能省不少。
然后是印花税,这个是国家收的,只有卖股票时才交,税率是千分之一。比如你卖10万元股票,就得交100元印花税。记住,买的时候不用交,卖的时候才扣,这是硬性成本,没法协商。
还有过户费,这是给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费用,买卖都要交,费率是万分之0.1。比如买20万元股票,过户费就是20万×0.001%=2元,卖的时候再交2元,来回一共4元。这个费用以前只有沪市收,现在深市也开始收了,不管买哪个市场的股票都得算上。
算笔总账吧,假设你买10万元股票,佣金万3,买的时候佣金30元,过户费1元,总共31元。后来股票涨到11万元卖了,卖的时候佣金33元,印花税110元,过户费1.1元,总共144.1元。这一买一卖总成本就是31+144.1=175.1元。要是股价只涨了1000元,扣完费用实际赚到手的就只剩800多了。
很多人没意识到,交易费用里还有隐性成本。我见过不少股民每天频繁买卖,觉得每次手续费不多,累积起来却很吓人。比如你每次交易10万元,一个月交易10次,佣金和过户费就得600多元,加上印花税(假设一半是卖出)500元,一个月成本就过千了。一年下来一万多,要是本金不大,这些费用可能比你的盈利还高。
更麻烦的是,很多无效交易其实是能避免的。比如看到一条小道消息就急着买入,结果消息是过时的,股价已经涨完了,只能割肉卖出,这来回一折腾,费用和亏损都得自己承担。我以前就吃过这种亏,后来才明白,控制交易频率的关键是提高决策的准确率,而准确率的核心在于及时掌握靠谱的信息。
这两年我开始用工具辅助决策,试过不少软件,直到今年希财舆情宝上线,才算找到适合自己的。它最让我觉得实用的是AI舆情监控功能,每天打开微信小程序,自选股的新闻公告研报突发消息都会实时更新,每条消息后面直接标着利好还是利空,还有AI分析的影响程度。比如上个月有个行业政策出来,我还没在其他地方看到详细解读,舆情宝已经推送了提醒,分析清楚哪些板块可能受益,逻辑是什么。这样我就不用盲目跟风,等消息明确了再决定要不要交易,无效交易少了很多,交易次数自然降下来,费用也就跟着少了。
现在我每天都会刷新舆情宝的免费额度,看看自选股的舆情评分和报告,这些基础功能完全够用。偶尔需要看更详细的财务评分或者研报评级,才会考虑用会员功能,一个月也就几十块钱,比起省下的交易费用和避免的亏损,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
其实控制交易费用的核心,一是选对券商降低佣金,二是减少无效交易。前者多对比就能做到,后者就得靠信息和工具。如果你也总觉得赚的钱被手续费“吃掉”了,不妨试试从控制交易频率开始。对了,想体验舆情宝的话,可以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额度,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获取最新功能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