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炒股那会,特别迷信PE这个指标。看别人说PE低的股票便宜安全,我就盯着沪深A股里PE排前几的买,结果买一只套一只,最惨的是买了个传统制造业的股票,PE才5倍,我以为捡了大便宜,结果半年后公司预告盈利下滑40%,PE一下子蹦到12倍,我割肉的时候,账户里的钱少了三分之一。那会我才明白,PE哪是单纯的数字游戏啊,问PE多少合理,就像问衣服多大合身——得看对象,得看背后的逻辑。
后来我慢慢摸出点门道,PE本质上是市场愿意为公司每一块钱盈利付的价格。比如一家公司一年赚10亿,市值100亿,PE就是10倍,意思是理论上10年能靠盈利回本,但这是静态的,现实里公司盈利会变。更关键的是,不同行业的“回本预期”根本不一样。科技公司大家预期它明年盈利能翻番,所以愿意付30倍甚至50倍PE;传统行业盈利增长慢,甚至可能下滑,大家最多愿意付10倍以内的PE。我以前踩的坑,就是把传统行业的PE标准套到科技股上,完全没考虑行业属性。
再往深了说,判断PE合理与否,得结合公司的成长性。比如PEG指标,PE除以净利润增长率,比如PE20、增长率30%,PEG就是0.67,一般PEG小于1说明PE相对于成长率不贵,大于1可能有泡沫。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有的公司增长率高但负债率也高,未来增长可能下滑,这时候PEG低也不安全。我以前算PEG,得自己找财报、翻十几份研报凑增长率数据,费时间还容易错——分析师的预测也不一定准啊。
后来我用了希财舆情宝,省了好多麻烦。它每天更新机构报告汇总,把全网研报整理好,直接告诉我分析师的盈利预期、投资评级,还有业绩是否符合预期。比如我看上一只消费股,PE25倍,不确定合理与否,就去看舆情宝的机构报告,里面说分析师预期明年净利润增长35%,PEG才0.71,而且机构观点里说新品销量超预期,成长有支撑,我心里就有数了——这个PE是合理的。还有舆情宝的舆情评分,能看股票近期的舆情趋势,如果一只股票PE很低,但舆情评分一直在降,说明有负面消息,比如产品质量问题,这时候就算PE再低我也不敢碰。
其实现在想想,判断PE合理与否核心是预期——市场预期公司未来能赚多少钱,而你得知道这个预期是不是靠谱。以前我自己找信息又慢又不准,现在用舆情宝,每天花1块钱,能看机构报告和舆情评分,还有AI分析的利好利空消息,节省的时间用来研究行业趋势不香吗?而且每天都有免费体验额度,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就能用,我身边好几个炒股的朋友都在用。
最后想说,PE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没用的。关键是要结合行业、成长率、市场情绪来判断。如果你也像我以前那样盯着PE数字瞎买,不妨试试用工具辅助——毕竟现在炒股,拼的不是谁更勤奋,是谁能更快拿到准确信息,谁能更清楚理解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