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开始看财报的时候,眼睛盯着经营性现金流那栏的红数字,心里先慌一半——这公司是不是要不行了?后来跟着老股民摸爬滚打3年,才明白这红数字背后的门道多着呢,不是一刀切的“利空”。
先搞懂最基础的:经营性现金流是公司日常做生意的现金进出——卖产品收的钱、给供应商付的款、发工资交税费,这些最“实在”的钱。负了,就是进的钱没出的多,但原因得拆开看。
第一种常见情况是“扩张期的投入”。比如我之前关注的一家做新能源配件的公司,连续两个季度现金流负,后来查细节才知道,他们在扩建生产线,提前买了大批设备零件,还招了一堆工程师。这种负是“把钱花在未来”,只要后续产能上来能赚钱,反而是好事。
第二种是“应收款拖后腿”。简单说就是卖了货没收回钱,比如零售行业遇到大客户拖欠货款,或者节日大促后回款慢。我有次帮朋友看他公司的财报,现金流负得厉害,翻应收款台账才发现,有个渠道商欠了3个月的款没结,这种情况得看应收款的周转率——要是周转越来越慢,那风险就大了。
第三种是“成本没控制住”。比如原材料涨价,或者运费、人工成本涨得比收入快。去年有个做食品加工的公司,上半年现金流负,就是因为大豆价格涨了20%,而产品提价又没跟上,导致每卖一笔货都在贴钱。这种情况得看公司有没有应对措施,比如和供应商签长期合同,或者调整产品结构。
第四种是“行业周期的正常波动”。比如制造业的旺季前置,比如空调厂商会在春天备夏天的货,这时候进货花钱多,现金流就会负,但到了夏天卖货收钱,现金流又会转正。我老家有个做空调配件的厂子,每年二季度现金流都是负的,三季度就会冲回来,这是行业规律。
那怎么判断是“良性负”还是“危险负”?我总结了三个技巧:第一看“连续性”——单季度负没问题,连续三个季度以上就得警惕;第二看“行业对比”——如果同行业都在负,那可能是周期问题,如果就它一家,得找原因;第三看“其他指标联动”——比如营收在涨,净利润也在涨,但现金流负,可能是应收款的问题;如果营收净利润都在跌,现金流还负,那才是真危险。
说到这儿,我得提一嘴最近用的希财舆情宝。以前我分析这些得翻几十份研报、查一堆新闻,现在直接看它的舆情报告,里面会把现金流负的原因、机构的看法、市场情绪都汇总好,比如上个月看一家消费公司,舆情报告里说它现金流负是因为提前备了中秋礼盒的货,机构反而上调了评级,省得我自己瞎猜。关键是每天才1块钱,节省的时间和精力早就赚回来了。
最后提醒一句:别光盯着现金流负就恐慌,得拆开来揉碎了看。要是觉得自己查资料麻烦,不妨试试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刷新免费额度,能直接看现金流相关的舆情分析和机构观点,省得自己翻一堆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