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收到不少留言,都是问同一个问题:“我借的网贷年化率23.4%,这算不算高利贷?要不要赶紧还了?”说实话,每次看到这种问题我都得叹口气——现在网贷产品利率标注越来越规范,但普通人还是容易被数字绕晕。今天就结合我处理过的上百个贷款咨询案例,把这个问题拆透,看完你就知道该怎么判断了。
先直接给结论:年化率23.4%算不算高利贷,得看放贷的是谁。这里有个关键区分:民间借贷和持牌金融机构贷款,法律对“高利贷”的认定标准完全不一样。
咱们先看法律红线。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修订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里写得很清楚: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是“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按2025年最新数据,一年期LPR是3.45%,4倍就是13.8%。也就是说,如果是个人之间借钱,或者没有金融牌照的公司放贷,年化率超过13.8%的部分,法律就不保护了——这部分利息你可以不还,对方起诉到法院也赢不了。
但如果放贷的是持牌机构,比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正规小贷公司,情况就不同了。这类机构受银保监会监管,利率上限目前没有“4倍LPR”的限制,但有个不成文的行业规范:大部分持牌机构会把利率控制在24%以内。为啥是24%?因为2020年之前,民间借贷利率的“两线三区”里,24%是法律完全保护的上限,后来虽然民间借贷改按LPR4倍,但持牌机构沿用了这个24%作为参考线,23.4%其实就是24%的97.5%,很明显是贴着这条线在走。
上个月有个用户王哥就遇到这种情况。他在某消费金融公司借了3万块,分12期,每期还2785元。我帮他用IRR公式算了下,年化率刚好23.4%。他当时特别紧张:“这都快24%了,不是高利贷是啥?”我让他先查放贷机构资质——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输入公司名称,能看到“金融许可证”编号,这就说明是持牌机构。这类机构的利率只要不违反《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贷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里“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利率规定”的原则,就不算违法。
但“不违法”不代表“没压力”。我给王哥算了笔账:3万借一年,总利息是3420元(2785×12-30000),相当于每个月要多还285元利息。如果他月薪5000,去掉生活费和其他开支,这笔利息会让他每月可支配收入少掉近6%。去年有个用户就是因为同时借了3笔年化23%左右的网贷,结果每月光还利息就占工资的40%,最后不得不找我们协商债务重组。
这里要提醒大家一个细节:很多网贷广告会说“日息万六”“月息1.95%”,你换算成年化率就会发现,日息万六年化是21.9%,月息1.95%年化就是23.4%——没错,23.4%就是这么来的,刚好卡在24%的“安全区”边缘。有些机构甚至会用“手续费”“服务费”的名义拆分利息,但根据2021年《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所有费用都得算进综合年化率,所以只要平台标注的是“年化利率23.4%”,就说明已经把各项费用都包含在内了,这点比以前透明多了。
那遇到年化23.4%的贷款该怎么办?我的建议分三步:第一步,查机构资质,看有没有金融牌照,避开无牌机构;第二步,算还款压力,用“每月还款额×期数-本金”算出总利息,对比自己的月收入,确保利息占比不超过30%;第三步,优先还高利率贷款,如果手头有闲钱,这类接近24%的贷款最好尽早结清,能省不少利息。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23.4%的年化率虽然不算法律意义上的“高利贷”(持牌机构情况下),但绝对算高利率贷款。与其纠结“是不是高利贷”,不如养成借钱前算清利率的习惯——现在很多贷款计算器都能直接算年化率,花三分钟算清楚,比事后后悔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