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市那几年,我对融资融券完全摸不着头脑,看到融资买入四个字就发怵,总担心是不是和做空有关,万一操作反了岂不是亏大了?后来带过不少新手股民,发现大家几乎都有这个疑问:融资买入到底是做多还是做空?今天就用我这些年的经验,把这个问题讲透,顺便聊聊普通散户怎么用好融资工具,避开常见的坑。
先给结论:融资买入就是做多
融资买入,简单说就是找券商借钱买股票。你看好某只股票会涨,自己钱不够,就向券商申请融资,用借来的钱买入股票。等股价涨了之后卖出,还了券商的本金和利息,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收益。所以从操作逻辑上看,融资买入本质是看涨,也就是做多。
举个例子,你有100万本金,看好A股票,觉得会涨。自己买100万,这叫自有资金买入;如果开通了两融账户,向券商再借50万(具体额度看券商杠杆比例),总共买150万A股票,这就是融资买入。后续A股票涨了20%,150万变成180万,还了券商50万本金+1万利息(假设利息6%/年,借了2个月),自己拿到129万,比只用自有资金多赚9万。这就是融资杠杆放大收益的逻辑。
融资买入的门槛和流程,新手必看
不过融资买入不是谁都能做,得先开通融资融券账户(两融账户)。目前券商的门槛基本是50万资金+半年交易经验,满足条件才能去营业部办理。开通后,你需要把自己的股票或现金作为担保品,券商根据担保品价值给你授信额度(通常是担保品的50%-100%),你才能用额度融资买入。
这里有个关键指标叫维持担保比例,比如你用100万担保品借了50万,总市值150万,维持担保比例就是150万/50万=300%。这个比例不能太低,一旦股价下跌,总市值缩水,维持担保比例低于130%(平仓线),券商就会要求你补钱或卖股票,不然可能被强制平仓。这也是融资最大的风险——杠杆不仅放大收益,也放大亏损。
散户做融资最容易踩的3个坑,我踩过2个
说实话,我早期用融资时也吃过亏。第一次是2020年,看好一只消费股,融资满仓买入,结果季报出来业绩不及预期,股价连续跌停,维持担保比例直接掉到120%,被券商电话催着平仓,最后亏了30多万,本金都搭进去不少。后来复盘才发现,当时完全没考虑个股风险,只是凭感觉看涨,这是第一个坑:盲目选标的,忽略基本面和舆情风险。
第二个坑是不看市场情绪,逆势加杠杆。2022年大盘跌到2800点,我觉得是底部,融资抄底一只科技股,结果大盘继续跌,个股跟着跌,虽然没爆仓,但每天付利息,扛了3个月才解套,利息都付了2万多。
第三个坑更常见:忘了算利息成本。融资不是白借钱,年化利息通常在5%-8%,借100万一年利息就5-8万。如果股票涨得少,可能刚够覆盖利息,等于白忙活。
用对工具能避坑?我现在靠它选融资标的
吃过几次亏后,我开始明白:融资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增厚收益,用不好就是自杀式操作。关键在于两点:选对标的(避免踩雷)和踏准时机(别在下跌趋势里硬扛)。这两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做融资前,先用工具筛一遍股票,而不是凭感觉拍脑袋。
比如希财舆情宝的几个功能,对融资操作特别有用。它有个趋势评级,每天更新股票趋势是上涨、震荡还是下跌,我会先把趋势下跌的股票排除,只看上涨或震荡的。然后看舆情评分,0-100分,80分以上是强烈正面,60-80分正面,我会优先选80分以上的,毕竟舆情好的股票,短期上涨概率更高。
上个月有只新能源股票,我看它趋势评级一直是上涨,舆情评分从75分涨到90分,AI研报里3家券商都给了买入评级,平均目标价比当前股价高20%。我用融资小仓位买了点,后来果然涨了15%,扣除利息还赚了4万多。要是以前,我可能根本注意不到这只票,或者不敢用融资买。
普通散户用融资的3个实操建议
结合我的经验,给想用融资的散户3个具体建议:
1. 仓位别超过自有资金的50%
比如你有100万本金,最多融50万,总仓位150万(自有100万+融资50万)。这样即使个股跌20%,总市值120万,维持担保比例120万/50万=240%,远高于平仓线,安全垫够厚。
2. 优先选高舆情+高确定性的标的
别碰ST股、业绩暴雷股,也别追热点题材股(波动太大)。用工具筛舆情评分80分以上+机构评级买入+趋势上涨的股票,比如消费、医药这些刚需行业的龙头,基本面稳,跌起来相对抗跌。
3. 每天看一眼维持担保比例和舆情变化
不用盯盘,但至少每天收盘后看一下账户的维持担保比例,低于200%就要警惕。另外用希财舆情宝的公众号推送功能,把持仓股加入自选,一旦有突发利空(比如业绩预降、监管处罚),它会及时推消息给你,这时候就得考虑减仓,别等爆仓了才反应过来。
最后说句大实话:融资适合有准备的人
如果你连基本的选股逻辑都没有,或者喜欢追涨杀跌,那融资对你来说就是毒药,不如老老实实做现金交易。但如果你已经有自己的交易体系,只是想通过杠杆放大收益,那一定要学会用工具降低风险。
现在希财舆情宝有免费体验活动,每天会刷新舆情评分趋势评级研报解析的免费查看额度,你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先试试怎么用这些功能筛股票。如果想进一步看详细的舆情报告、机构目标价,或者用策略选股组合条件(比如趋势上涨+舆情强烈正面+研报买入),可以看看会员权益,投入成本其实不高——比起融资操作可能带来的收益,或者踩雷亏掉的钱,这点投入真的不算什么。
对了,想体验的话,可以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的免费额度记得用,别浪费。融资是工具,用不用、怎么用,全在自己,但提前做好功课、用好工具,总比盲目操作强。希望大家都能把融资变成赚钱助手,而不是风险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