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市场退市案例越来越多,看着那些曾经的明星公司一步步走向退市,说实话,作为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股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的观察,聊聊上市公司退市对公司本身到底有哪些影响,以及咱们普通投资者该怎么提前避开这类风险。
先说说最直接的,退市对公司融资能力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不管是增发股票、发行债券,还是通过股权质押获得贷款,这些都是非上市公司很难享受到的便利。一旦退市,这些融资渠道基本就全断了。我见过有家制造业公司,退市前还能通过定增募资扩产能,退市后想找银行贷款,银行一看它不在主板了,直接把授信额度砍了一半,最后新项目愣是因为缺钱黄了。
经营层面的压力也会跟着来。退市消息一传出来,公司内部很容易出现动荡。核心员工可能会担心公司前景,开始悄悄找下家,技术骨干一走,研发进度就拖慢;销售团队没了上市公司的背书,出去谈客户都没底气,我认识的一个销售总监就说过,退市后他去拜访一个大客户,对方采购总监直接问你们都退市了,产品质量还能保证吗?最后订单黄了。连供应商都会变得谨慎,以前可能给3个月账期,退市后直接要求预付款,现金流一下就绷紧了。
对股东来说,退市更是一场财富缩水的灾难。A股退市股进入退市整理期后,股价暴跌90%以上的案例比比皆是。更麻烦的是流动性,退市后股票会进入老三板,那里交易极不活跃,有时候一天都成交不了几手,想卖都卖不掉。我之前有个朋友,手里的退市股拿了三年,到现在还没完全变现,只能眼睁睁看着股权价值一天天缩水。
最隐性但影响长远的是品牌声誉。一家公司退市,消费者会觉得这家公司不行了,客户会担心合作风险,连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可能都会减弱。比如有家食品公司退市后,超市直接把它的产品从货架上撤了,理由是消费者投诉说'退市公司的产品不敢买',后来花了两年时间才重新进超市,市场份额早就被竞争对手抢走了。
说到这儿,肯定有朋友会问:我们小散户怎么才能提前发现公司有退市风险呢?说实话,以前我也踩过坑。2019年那波商誉减值潮,我手里一只股票突然公告商誉减值10亿,直接连续跌停,后来才知道早就有端倪,只是我没及时看到监管问询函。那时候要是有个工具能帮我盯着这些风险信号就好了。
后来接触到希财舆情宝,才算解决了这个痛点。它的风险预警功能特别实用,会实时抓取商誉减值、监管处罚、机构评级异动这些退市前兆信号。比如去年有只股票,舆情宝提前半个月就提示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超过80%,存在减值风险,我当时赶紧去查了它的年报,发现果然有问题,果断清仓了。没过多久,这家公司就公告商誉减值,股价直接腰斩。
不光是商誉减值,像证监会立案调查、年报被出具非标意见这些退市高危信号,舆情宝都会第一时间推送到手机上。它还有个舆情评分功能,要是某只股票的舆情评分突然从60分跌到20分,还标上负面标签,那就要高度警惕了——这往往意味着市场对它的负面消息已经开始发酵。
最关键的是,这些风险预警信息不用天天盯盘,希财舆情宝的公众号会直接推送,像自选股的紧急利空、行业突发风险,都会及时提醒。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先看一眼舆情宝推送的每日风险报告,花5分钟就能掌握重点公司的风险动态,比以前自己翻公告、刷新闻效率高多了。
可能有朋友觉得这种工具会很贵,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希财舆情宝每天都会刷新免费查看额度,像舆情报告、风险预警这些核心功能,每天都能免费看几条。就算后续需要开通会员,投入产出比也很高——你想,要是因为没及时发现风险踩雷一只退市股,损失可能是几万甚至几十万,而一个会员能帮你避开这些坑,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对了,大家可以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就能免费体验这些功能。每天花几分钟看看风险预警,提前避开退市雷区,比事后后悔强多了。
说到底,上市公司退市对公司的打击是全方位的,而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提前识别风险。与其等公司公告退市再慌乱,不如用对工具,把风险预警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希望大家都能避开退市股,在市场里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