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私信,问没上市的原始股能不能买?说有人推荐,称上市翻10倍内部名额。这种问题每年行情一热就冒出来,今天结合我见过的真实案例和分析方法,跟大家掰扯清楚。
先讲个真事。三年前有个老客户,经朋友介绍买了某新能源概念公司原始股,对方说明年登陆科创板,他投了50万。结果到现在,公司还在筹备上市阶段,股权证明是张手写协议,想转让没人接盘,钱彻底套死。这种案例我每年都能碰到几起,散户对原始股的想象太美好,却忽略了背后的坑。
为什么原始股风险比二级市场股票高10倍?先搞懂什么是没上市的原始股。本质是公司未公开募股前的股权,一般只对创始团队、机构投资者开放。散户能接触到的原始股,90%是这两种情况:要么是公司早期融资(比如天使轮、A轮),离上市还远;要么干脆是骗局,用上市当幌子圈钱。
先说第一种,正规公司的早期股权。这类原始股不是不能买,但得搞清楚三个问题:公司离上市到底有多远?主板要求最近三年净利润为正且累计超3000万,科创板要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最近两年净利润为正且累计超5000万。如果公司还在亏损,连Pre-IPO轮都没到,说明年上市就是画饼。之前有个做生物医药的公司,2019年就喊冲刺港股,结果2023年才刚完成B轮融资,上市时间遥遥无期。
再看公司基本面。原始股没有公开市场价格,估值全靠公司自己说。散户怎么判断值不值?得看营收增速(连续三年能不能超行业平均?)、毛利率(比同行高还是低?)、现金流(有没有持续亏损?)。比如有个做AI教育的公司,号称行业独角兽,但查它财报,连续五年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全靠融资活着,这种公司就算上市,股价也很难起来。
最关键是退出机制。万一上不了市,钱怎么拿回来?正规机构投资会签对赌协议,比如若5年内未上市,公司按年化8%回购股权。散户买原始股时,90%没这个协议,对方只会说上市翻多少倍,绝口不提上不了市怎么办。
第二种就是纯骗局。特征很明显:宣传无风险高回报内部名额限时抢,用政府背书知名机构投资当噱头,股权证明是电子证书或手写协议,从不提供公司章程或财务报表。去年某区块链原始股骗局,包装成国家支持的数字经济项目,半年骗了2亿,最后操盘手跑路,投资者血本无归。每次听到这种事都挺心疼——散户赚钱本来就难,别被原始股三个字忽悠了。
那如果真遇到身边人推荐靠谱原始股,怎么判断能不能碰?我总结了四个步骤,都是实战中验证过的:
第一步,查公司是否在IPO排队。登录证监会官网发行监管部,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审核工作流程及申请企业情况,能查到所有提交IPO申请的公司。如果名单里没有,说马上上市就是假的。
第二步,扒公司真实经营数据。去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注册资本、实缴资本(很多公司注册资本1亿,实缴只有100万),看年报里的营收、利润。如果年报显示无数据或连续亏损,直接pass。
第三步,核实股权来源。原始股转让必须通过股东大会决议,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去工商局做股权变更登记。如果对方说不用登记,签个协议就行,100%是骗局——没登记的股权,法律上不属于你。
第四步,算退出成本。假设公司估值10亿,你买100万原始股,占0.1%。上市后股价涨10倍,公司市值100亿,理论上你能赚900万。但实际要扣掉锁定期(原始股上市后一般锁1-3年)、减持税费(20%资本利得税),还要考虑上市后有没有人接盘(小盘股可能卖不掉)。算下来,翻10倍可能只剩3倍,还得赌公司一定能上市。
说实话,散户自己做这些分析太难了。信息分散在各个官网,看财报像看天书,行业前景也判断不准。我平时研究未上市企业时,会用希财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它能把公司财务数据拆成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6个维度,每个维度打分,生成0-100分的财务评分。比如去年分析一家新能源公司,财报显示营收增长50%,但舆情宝的成长能力评分只有45分,细看才发现是靠政府补贴撑起来的,实际主营业务收入在下降,这种公司就算上市也很难涨。
除了财务评分,它还能对比同行业公司。比如你看的原始股公司说自己行业前三,用舆情宝的个股对比功能,把它和行业龙头放一起,营收规模、毛利率、研发投入一目了然,吹牛的话不攻自破。
对了,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有免费体验,每天能刷新几次财务评分和行业对比数据,不用花钱就能先试试。比如你想查某公司的财务健康度,搜名字就能看评分和分项解析,帮你快速排雷。我身边几个老股民现在研究公司前,都会先用它过一遍财务数据,省心不少。
最后说结论:没上市的原始股不是不能买,但99%的散户不该碰。如果你非要试,记住三不买:没提交IPO申请的不买,财务评分低于60分的不买,没有退出机制的不买。与其赌上市翻10倍,不如先把基本功练扎实——关注希财网公众号,里面有《原始股风险识别手册》,回复原始股就能领。或者直接微信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用免费额度查查你看中的公司财务评分,工具用对了,踩坑概率能降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