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私信,问我有关人工智能的股票该怎么选。说实话,这两年人工智能板块热度高,但波动也大,不少朋友要么追高被套,要么拿着真有潜力的票却因为熬不住震荡早早下车。今天就结合我自己这几年的实操经验,聊聊普通人怎么在人工智能赛道里找到靠谱的标的,避开那些看似热闹的坑。
先说说我自己踩过的第一个坑。前两年某AI应用概念火的时候,我跟风买了一只股票,看公司公告里总提人工智能布局,结果拿了半年才发现,它所谓的AI业务营收占比不到5%,大部分收入还是靠传统业务。后来仔细翻财报才明白,这种蹭热点的公司,研发投入常年低于行业平均,所谓的技术突破根本没落地。那时候要是能早点看清财务数据,也不至于白折腾一场。
所以选人工智能股票,第一步得理清产业链逻辑,别被AI两个字唬住。整个产业链分上游、中游、下游,每个环节的关注点完全不同。上游是算力和芯片,比如GPU、服务器这些,核心看供需关系,比如大厂扩产会不会带动需求;中游是算法和模型,重点看技术壁垒,有没有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专利积累;下游是应用场景,像智能驾驶、医疗AI、工业互联网这些,得看落地效果,有没有真实的客户和订单。光听概念没用,得知道公司到底在产业链哪个位置,真本事在哪儿。
但产业链逻辑理清了,具体到公司,散户最头疼的还是财务数据。人工智能公司很多还在投入期,利润可能不高,但研发费用、营收结构这些细节特别关键。比如有的公司看着营收增长快,但全靠政府补贴,或者AI相关收入占比一直上不去,这种就得小心。以前我自己看财报,对着一堆数字发呆,净利润、毛利率、ROE这些指标单独看都懂,放一起就不知道怎么判断公司健康度。直到后来用了工具辅助,才发现效率能提升这么多。
比如希财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它会把财务数据拆成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这些维度,每个维度单独评分,最后给个综合财务评分。像我之前看一家中游算法公司,AI财报直接显示它成长能力评分85分,但收益质量评分只有42分,点进去一看才发现,营收增长快是因为应收账款激增,现金流反而在减少——这就是典型的虚胖,得警惕。对散户来说,不用自己对着财报熬夜算,直接看评分和拆分维度,就能快速判断公司是不是真有实力,而不是蹭概念。现在每天免费额度能看财务评分,花几分钟扫一眼,心里就有数了。
除了财务,人工智能板块还有个特点:变化太快。可能今天出个政策支持,明天某巨头发布新模型,后天又有资金突然流入某个细分方向。以前我手动刷新闻、逛股吧、看研报,一天下来眼睛都花了,还经常漏掉关键信息。有次某AI芯片公司突发股东减持,我隔了两天才看到,那时候股价已经跌了15%,别提多郁闷了。
后来我开始用舆情宝的AI舆情功能,才算解决了信息滞后的问题。它会实时抓取全网的新闻、研报、甚至股吧讨论,然后通过AI分析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最后生成一个0-100分的舆情评分。比如最近我关注的一只下游应用股,舆情评分从上周的58分涨到了76分,查看报告才发现,原来是公司刚签了个大客户,而且机构研报开始上调目标价——这种实时变化,靠手动跟踪根本来不及。更实用的是舆情评分曲线,能直观看到股票最近的舆情趋势,是持续变好还是在走弱,心里有个谱。现在每天免费额度能看3次舆情报告,早上花10分钟扫一遍重点标的的评分和趋势,比以前盯盘一整天还管用。
当然,选股票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事。财务扎实、舆情向好,还要结合机构动向。人工智能这种高科技赛道,机构调研和资金流向特别重要。舆情宝里有个机构报告汇总功能,能把不同券商的研报核心观点提炼出来,比如综合评级买入平均目标价上涨20%,不用自己一篇篇啃研报。最近我对比几只算力股时,就是靠它的个股对比功能,把财务评分、舆情评分、机构评级放一起看,5只股票的优劣势一目了然,省了我好几天的功夫。
说实话,以前我总觉得工具是机构用的,散户没必要,但真用起来才发现,散户更需要借助工具缩小信息差。像财务分析、舆情跟踪这些事,机构有团队盯着,散户单靠自己很难做到全面。现在每天花几分钟在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上,看看免费的财务评分、舆情报告,就能避开不少坑,找到真正有潜力的标的。投入不高,回报却可能很大——毕竟选对一只票,比你天天盯盘折腾强多了。
最后想说,人工智能赛道确实有机会,但也别想着一夜暴富。先理清逻辑,再用工具辅助筛选,避开伪概念,跟踪真实的基本面和舆情变化,赚钱的概率自然会高很多。对了,想试试的朋友可以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额度体验财务评分和舆情报告;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能收到每日舆情动态,不用整天盯盘也能抓住关键信息。工具是辅助,理性分析才是根本,希望大家都能在人工智能板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