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股票顾问这些年,见过不少散户朋友想靠量化交易弯道超车。说实话,量化确实能帮人减少情绪干扰,但我发现很多人忙活半天,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亏得比手动交易还多。问题在哪儿?其实量化本身没问题,关键是用的人容易踩坑。今天就聊聊量化交易最忌的三种人,看看你是不是其中之一,早避开早赚钱。
第一种,盲目迷信回测数据的历史信徒。
前阵子有个老客户跟我吐槽,说自己花三个月回测了一个策略,过去五年年化收益30%,结果实盘跑了两个月,亏了15%。我问他回测时有没有考虑极端行情,他说数据里没这种情况啊。这就是典型的历史信徒——把过去数据当圣经,却忽略了市场是活的。
我见过太多人拿着回测曲线沾沾自喜,觉得找到圣杯了,但实盘时要么遇到黑天鹅,要么市场风格突变,策略直接失效。比如2022年新能源板块回调,不少量化策略因为没考虑行业舆情转向,回测里的高收益根本扛不住当时的负面情绪。
后来我建议他用工具辅助判断市场适应性。比如我平时会打开希财舆情宝的舆情评分曲线,看看持仓股最近的舆情趋势——如果曲线突然从强烈正面掉到负面,说明市场情绪变了,这时候就得警惕策略是不是还适用。再结合舆情宝的大盘情绪分,比如分数低于30分,说明现在行情不好,就别重仓跑策略,先观察再说。这些数据不用自己盯盘,舆情宝每天会生成报告,我早上花10分钟看看就行。
第二种,不懂止损的死多头。
量化交易的核心是纪律,但散户最缺的就是这个。我之前带过一个学员,他的量化策略明明发出了止损信号,但他盯着K线想:才跌5%,肯定能反弹,结果扛到跌停才割肉。后来我看了他的持仓,那只股当时舆情宝的风险预警已经提示监管处罚立案,舆情评分掉到20分(负面标签),这种时候不止损,就是跟市场硬刚。
其实散户不是不想止损,是容易被侥幸心理绑架。这时候就得靠客观工具帮你下狠心。舆情宝有个实时利空汇总功能,像商誉减值、股东减持这些风险点,它会第一时间抓取并标红提示。我一般看到持仓股舆情评分低于40分,或者风险预警亮红灯,不管策略有没有信号,都会先减仓——毕竟保住本金比赚那点波动重要。
第三种,过度优化参数的参数狂魔。
这个参数改一下,回测收益能提高5%!再加个MACD金叉条件,胜率能到70%!——我见过太多散户陷入这种参数优化陷阱。他们对着历史数据反复调参数,恨不得让策略在每根K线上都赚钱,结果实盘时稍微有点偏差,策略就失灵。
之前有个朋友把策略参数从3个加到12个,回测曲线漂亮得像直线,实盘却连亏三周。为什么?因为参数太多,本质是拟合历史,而不是预测未来。市场哪有那么多规律让你完美捕捉?
后来我让他少看参数,多看活数据。比如用舆情宝的AI研报功能,每天花5分钟看机构提炼的行业动态——最近新能源政策有没有变化?消费板块的库存周期到哪了?这些才是影响未来走势的关键。如果研报里提到某行业产能过剩,你还在用过去的高库存策略,参数再完美也没用。舆情宝会把研报核心观点直接列出来,不用自己啃长篇大论,省时又客观。
其实量化交易没那么玄乎,避开这三种坑,再用对工具,普通散户也能做好。比如我现在做量化,每天必看舆情宝的三个数据:舆情评分(判断个股情绪)、风险预警(避开雷区)、大盘情绪分(决定仓位)。这些功能不用花钱也能试——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报告和评分额度,先体验看看合不合用。
对了,想每天收到自选股的紧急消息(比如突发利空),记得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关键信息会直接推送到手机,不用24小时盯盘。毕竟做交易,信息快一步,风险就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