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入市那会儿,我总觉得炒股就是低买高卖,只要选对股票就能赚钱。直到有一次,我算了笔账:10万块本金,频繁做短线,一个月交易十几次,年底一看,光佣金和印花税就扣了快5000块,而那年的利润才刚过万——等于一半收益都被交易费啃掉了。后来才明白,散户想在A股赚钱,不光要会选股,更得把交易成本的账算明白。
一、A股买卖一次,到底要交哪些费用?
说实话,很多散户只知道买卖股票要花钱,但具体扣了多少、怎么扣的,可能从没细算过。其实目前A股交易费主要有三部分,每一笔买卖都躲不开:
1. 佣金:这是券商收的服务费,现在市面上普遍是万1到万3(比如万2.5),但有个最低5元的坑——也就是说,哪怕你只买1万块股票,按万2.5算佣金才2.5元,但券商还是会收5元。我之前用过一家券商,佣金万3,有次买了5000块的票,佣金直接扣5元,相当于千1的费率,比别人高了好几倍!后来换成万1.3且免5的券商,才算踩住这个坑。
2. 印花税:这是国家收的,买入时不扣,卖出时按成交金额的千1收。比如你10块钱买了1万股,花10万,买入时不交印花税;后来12块卖了,成交12万,印花税就要交120元(12万×0.1%)。这部分是固定的,没法省。
3. 过户费:这是给中国结算公司的,买卖都要交,费率是万0.1。比如10万买卖一次,过户费就是10万×0.001%×2=2元,虽然不多,但积少成多。
举个例子:10万元本金,佣金万2.5(不免5),买10万股票,佣金5元(因为10万×0.025%=25元,超过5元,按25元收),过户费1元(10万×0.001%),总成本26元;后来10.5万卖出,佣金26.25元(10.5万×0.025%),印花税105元(10.5万×0.1%),过户费1.05元,卖出总成本132.3元。所以这一买一卖,总交易费是26+132.3=158.3元,相当于要先赚158.3元才能回本。
二、散户怎么节省交易费?这3个细节很多人忽略
算明白费用后,我慢慢总结出几个省成本的办法,都是实操过的:
1. 选对券商,砍低佣金:别用默认佣金(很多券商默认万3到万5),直接打电话给客服要求调佣,现在竞争激烈,一般能谈到万1.3到万2,还能争取免5(取消最低5元限制)。我身边有朋友谈到万1.2免5,小资金交易就很划算。
2. 避免无效交易:以前我喜欢追热点、做短线,有时候一天交易两三次,后来发现很多都是冲动操作,赚的不够交佣金。现在我会先问自己:这只票的逻辑真的看懂了吗? 看不懂的交易坚决不做,每月交易次数从十几次降到两三次,佣金直接省了一大半。
3. 长期持有优质股:如果一只股票逻辑没问题,拿着不动比频繁换股省得多。比如持有一年,中间不操作,就只有买入时的佣金和过户费,卖出时的佣金、过户费和印花税,比来回倒腾省太多。
三、比交易费更可怕的,是错误决策带来的亏损
不过话说回来,交易费再省,也只是节流。真正影响散户收益的,是开源——也就是能不能选对股票、避开雷区。我以前吃过好几次亏:明明算好了交易费,结果买的股票突然出利空,连续跌停,那点省下来的佣金根本不够赔。
后来我开始用希财舆情宝,说实话,一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毕竟散户研究个股太难了,新闻、研报、股吧消息满天飞,根本分不清真假。但用了一段时间,发现它的舆情评分和AI研报功能真的帮了大忙。
比如它会实时抓取全网的个股舆情,不管是公司公告、券商研报,还是股吧里的讨论,都能用AI分析出利好还是利空,最后生成0-100分的舆情评分。我记得有只票,当时看着技术面挺好,差点入手,但舆情宝显示它的评分只有28分,标签是负面,点开一看,原来是有机构偷偷减持,而且研报里提到它的商誉减值风险很高。多亏这个提醒,我才没踩雷。
还有AI研报功能,以前看券商研报,几十页的PDF,专业术语一大堆,半天看不懂重点。现在舆情宝能直接提炼核心观点,比如公司新业务营收增速超预期毛利率环比提升5%,还有综合评级和目标价,几分钟就能搞懂机构怎么看这只票。这样一来,我做决策就更理性了,减少了很多冲动交易,无效操作少了,自然也省了佣金。
写在最后:少缴认知税,比省交易费更重要
其实散户炒股,最大的成本不是佣金和印花税,而是认知税——因为不懂基本面、看不懂消息面,导致选错股、踩雷、频繁止损。与其纠结万分之几的佣金,不如花点精力提升决策能力。
现在希财舆情宝有免费体验活动,每天都会刷新舆情解析、研报解析的免费额度,你可以先看看心仪个股的舆情评分和机构评级,感受下它怎么帮你筛选信息。就算开通会员,和避免一次踩雷的亏损比,投入产出比也很高。
如果你也想算清交易费、避开无效交易,不妨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先免费体验下——毕竟,省交易费只是开始,选对股票、做对决策,才能真正在A股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