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私信,问我新股上市后多久能做融资融券。这个问题其实挺关键的,尤其对习惯用杠杆的朋友来说,早一天知道规则,可能就能少踩一个坑。今天我结合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把这里面的门道说透。
先直接给结论:新股上市后不是马上就能融资融券的,不同市场的规则不一样。我拿沪市主板举例,之前有只新股上市第二天,就有朋友问能不能融资买入,结果下单时系统直接提示非两融标的。后来一查才发现,沪市主板新股要上市满3个月,同时还要满足流通股本不少于1亿股(或者市值不低于5亿元)、股东人数不少于4000人,才能被纳入两融标的池。深市主板的要求也差不多,时间和股本条件基本一致。
创业板和科创板的新股呢?规则稍微有区别。虽然也是上市满3个月,但额外加了上市以来日均换手率不低于基准指数日均换手率的15%的要求。说实话,这个换手率指标挺麻烦的,普通投资者自己算起来费劲,得盯着每天的交易数据,还得对比基准指数,太耗精力。我之前帮一个朋友看某只科创板新股,光算换手率就翻了半个月的交易记录,最后发现还差0.2个百分点,白忙活一场。
除了时间和股本,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交易所会定期调整两融标的。就算新股一开始符合条件,要是后续股价跌太多、市值缩水,或者股东人数不够,也可能被调出标的池。比如去年有只主板新股,上市3个月后刚好赶上市场调整,市值跌破5亿,结果没被纳入两融,想融资加仓的投资者只能干着急。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会问:怎么才能快速知道手里的新股能不能做两融?这也是我当年最头疼的问题。刚开始做投资时,我都是自己去翻交易所公告,看最新的两融标的名单,一页页找代码,眼睛都快看花了。后来学聪明了,会用工具整合信息,但市面上很多工具要么信息滞后,要么功能太复杂,普通散户根本用不来。
直到去年开始用希财舆情宝,这个问题才算彻底解决。它的AI舆情功能里,有个个股基本信息模块,会实时抓取股票的最新状态,包括是否属于两融标的。你不用再去翻公告,直接搜股票名称,标的状态、上市时间、流通股本这些关键数据一目了然。比如上个月有只创业板新股,我在舆情宝上看到它上市刚好满3个月,流通股本1.2亿股,股东人数4500人,直接显示已纳入两融标的,当时就提醒身边朋友可以关注,后来那只股票确实有一波不错的行情。
更实用的是它的个股对比功能。有时候同时盯几只新股,想知道哪只先符合两融条件,直接把它们拖进对比界面,上市时间、流通股本、股东人数这些指标并排显示,谁先达标一眼就能看出来。我上个月对比三只主板新股,发现其中一只虽然上市时间够了,但股东人数还差200人,就没急着建仓,果然一周后交易所更新名单,它没被纳入,避免了白折腾。
其实对散户来说,做两融最大的风险不是规则复杂,而是信息不对称。等你自己搞清楚新股能不能融资融券时,可能最好的机会已经过了。但用工具就不一样,舆情宝每天会推送自选股的重要消息,比如新股被纳入两融标的这种事,它会直接在公众号提醒你,不用整天盯盘刷公告。我现在手机上就关注着希财网公众号,每天早上都会收到前一天的舆情报告,里面有哪些新股符合两融条件,哪些标的被调出,清清楚楚。
当然,工具只是辅助,最终要不要用融资融券,还得看股票本身值不值得。我一般会结合舆情宝的舆情评分来判断——如果一只新股刚被纳入两融,但舆情评分只有30分(负面标签),说明市场对它预期不好,就算能加杠杆,我也不会碰;反之,如果评分在70分以上(正面标签),且趋势评级是上涨,才会考虑小仓位尝试。毕竟融资融券是双刃剑,选对标的才能放大收益,选错了只会放大风险。
最后说句实在话,现在做投资,光靠自己埋头研究真的不够。以前我花两小时查一只新股的两融条件,现在用舆情宝五分钟就能搞定,省下的时间可以去研究公司基本面、看行业研报。关键是它每天还有免费额度,像舆情报告、舆情评分这些核心功能,不用花钱也能看,就算想深入用其他功能,会员价格也不贵,对比可能错过的机会成本,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
如果你也经常纠结新股能不能做两融,或者想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不妨搜一下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免费的舆情解析额度,先体验几天试试。反正不用白不用,说不定就能帮你少踩一个坑,抓住一次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