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市那几年,我总盯着盘口的“主力资金”数据发呆。屏幕上红柱绿柱闪烁,“主动买入”“被动买入”这些词看得人眼花缭乱,当时就觉得,只要主动买入多,股票肯定涨,结果可想而知——追高套牢是常事。后来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久了才明白,主力资金的动作远没那么简单,主动买和被动买的背后,藏着完全不同的资金意图。
先说说啥是主动买。简单讲,就是主力不想等了,直接“抢筹”。比如某只股票当前卖一价是10元,主力直接用10.1元甚至更高的价格买入,这就是主动买。这种情况通常说明主力看好这只股票,急于入场,想快速收集筹码。但你得注意,主动买多不代表一定涨。要是股价已经在高位,突然出现大量主动买入,反而可能是主力在“诱多”——故意拉高价格,让散户跟风,自己好趁机出货。我见过好几次,高位主动买入量放大,第二天直接低开,追进去的人根本跑不掉。
那被动买呢?跟主动买正好相反。主力不主动往上抢,而是在买一、买二甚至更低的价位挂好单子,等着卖方来成交。这种操作更像“悄悄吸筹”。比如股价在低位震荡,每天被动买入量慢慢增加,但股价没怎么涨,这时候主力可能是在耐心收集筹码,不想引起市场注意。不过也有一种情况,被动买多可能是主力资金实力不够,只能挂单等着,这种时候就算被动买入多,后续拉升力度也可能很弱。
说实话,光看主动买和被动买的数量,很容易被“骗”。我之前吃过一次亏,有只股票连续三天主动买入远超被动买入,成交量也放大,我以为主力要拉了,赶紧跟进。结果第三天晚上,公司出了个利空公告,说业绩不及预期。第二天直接一字跌停,根本跑不出去。后来复盘才发现,那几天的主动买入,其实是主力借着市场情绪好,故意做的“假动作”,目的就是吸引散户接盘。
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看主力资金动向时,一定要结合消息面和股价位置。比如同样是主动买入多,如果股价在低位,同时公司有利好消息(比如行业政策支持、业绩预增),那可信度就高;要是股价在高位,消息面又没啥特别的利好,甚至有机构在悄悄减持,那就要小心了。但问题来了,普通投资者哪有那么多时间天天刷新闻、看公告、读研报?消息太多太杂,根本分不清哪些是真利好,哪些是“烟雾弹”。
这两年我开始用希财舆情宝来辅助分析,确实省了不少事。它有个AI舆情功能,能实时监控股票的消息,不管是新闻、公告、研报还是分析师观点,都能汇总起来。最关键的是,它会用AI大模型分析每条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可能对股价有啥影响。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只股票被动买入突然增加,正琢磨主力是不是在吸筹,打开舆情宝一看,发现当天有篇研报说这家公司的新产品研发超预期,属于利好消息,而且舆情评分也在上涨,这时候心里就有数了——主力可能是借着利好在悄悄吸筹。
它还有个每日舆情报告,挺实用的。里面会写清楚股价异动的原因、利好利空消息,甚至还有技术面和业绩表现的分析。比如前阵子有只股票突然跌了5%,主动被动买入都没什么异常,我点开舆情报告,发现是整个行业板块受国际政策影响下跌,跟公司本身没关系。这时候就不用慌,反而可以看看有没有错杀的机会。
对了,希财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体验额度,像消息解读、舆情评分、舆情报告这些,普通投资者每天都能免费看。如果你平时也习惯看主力资金动向,又没时间天天研究消息面,真的可以试试。不用下载APP,直接在微信里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就能用,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也行,挺方便的。
不过话说回来,主力资金分析只是炒股的一部分,不能完全靠它。主动买和被动买的意图,还得结合股价位置、成交量、公司基本面这些因素综合判断。就像开车一样,主力资金是“方向盘”,消息面是“路况”,两个都得看,才能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