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那波牛市,我至今记得办公室里同事们讨论股票的热闹劲儿,有人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追高被套,说到底,差别往往就在能不能踩准板块轮动的节奏。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当时板块轮动的顺序,以及背后的逻辑,或许能给现在的投资带来点启发。
那会儿牛市启动,最先动的其实是券商板块。你想啊,市场成交量起来了,券商的经纪业务、两融业务直接受益,加上当时市场预期宽松,资金开始跑步入场,券商股作为牛市的“晴雨表”,率先启动一点不意外。记得当时每天看着券商股涨停潮,身边不少人觉得“牛市真的来了”,但说实话,很多人这时候还在犹豫,等反应过来想去追,已经涨了不少。
券商之后,接着是基建和“一带一路”相关板块。这背后主要是政策驱动,当时国家在推基建投资,加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相关的工程机械、建材等板块资金流入明显。我当时就发现,政策消息对板块的影响真的很大,但普通投资者很难第一时间吃透政策逻辑,等看到新闻去买的时候,往往已经是行情的中后段了。
再往后,市场风格开始转向成长股,中小创、科技类板块成了主角。一方面是资金从权重板块溢出,另一方面是当时市场对新兴产业的预期很高,互联网+、传媒这些概念炒得火热。不过这时候分化就出来了,有些股票根本没业绩支撑,纯靠概念炒作,不少投资者抱着“炒题材不用看业绩”的心态冲进去,结果后来调整的时候跌得最惨。
最后阶段,就是题材股补涨和国企改革这类主题炒作了。市场情绪到了顶点,资金开始挖掘各种低位题材,国企改革、军工等板块轮番表现。但这时候风险也在累积,很多股票的估值已经高得离谱,一旦资金撤离,跌起来速度非常快。
现在回头看,2015年的板块轮动其实有迹可循:先是低估值、高弹性的金融股启动,接着是政策驱动的周期股,然后是成长股,最后是题材补涨。但普通投资者想踏准每一步真的太难了——信息太多看不过来,政策解读不及时,不知道哪个板块会受利好影响,更别说判断消息的真实性和影响程度。我当时就踩过坑,看到一条政策新闻,以为某个板块会涨,结果追进去才发现逻辑站不住脚,白白被套。
说实话,如果当时有工具能帮我快速分析政策、行业事件对板块的影响,可能就能少走很多弯路。现在做投资比以前方便多了,像我最近在用的希财舆情宝,里面有个“风口解读”功能就挺实用的。它能针对行业事件、突发政策这些进行解读,直接告诉你哪些板块可能利好,哪些可能利空,还会分析背后的逻辑,甚至列出可能受影响的个股(当然具体得自己判断)。比如前段时间有个行业政策出来,我用这个功能一看,它很快就拆解了政策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哪些环节最受益,逻辑说得很清楚,比自己翻新闻、看研报效率高多了。
除了风口解读,它的“AI研报”功能也帮了我不少忙。以前看研报,各家券商观点不一,看得人眼花缭乱,现在它能汇总全网研报,生成股票评级和机构报告,里面有投资评级、目标价、机构观点这些基本面分析,省了我大量筛选信息的时间。而且还有“榜单选股”,可以通过舆情评分、研报评级这些指标来选,对于想把握板块轮动机会的人来说,相当于多了个辅助工具。
当然了,工具只是辅助,关键还是自己的判断。但有句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尤其现在信息更新这么快,光靠自己盯盘、看新闻很难跟上市场节奏。对了,希财舆情宝现在有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研报解析额度,你可以去体验一下,关注希财网公众号还能收到紧急消息推送。要是觉得好用,开通会员也不贵,毕竟和可能踩的坑比起来,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
最后想说,不管是2015年的牛市,还是现在的市场,板块轮动的核心逻辑其实没变:政策、资金、情绪和基本面的相互作用。只是现在我们有了更多工具来辅助分析,希望大家都能在投资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少踩坑,多把握机会。对了,想体验希财舆情宝的话,可以直接搜索微信小程序“希财舆情宝”,每天免费额度不用白不用,说不定能帮你更好地理解市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