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刚开股票账户的时候,每天盯着行情软件里的数字眼都不酸——但“内盘”“外盘”这俩词儿,我盯着看了整整一周才敢确认自己没记错定义。那时候我以为,内盘就是卖出去的量,外盘就是买进来的量,只要外盘比内盘大,股票肯定涨。结果第一次实战就被打脸:早上下班前看某只股票外盘突然翻了倍,赶紧追进去,下午收盘直接跌了5个点,我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半天没反应过来——这不是说外盘大要涨吗?
后来跟老股民吃饭,人家听了我的经历笑半天,说我把内盘外盘的逻辑搞反了一半。内盘其实是“主动卖盘”——比如你手里有股票,着急卖,愿意以当前买一的价格成交,这部分成交量就算内盘;外盘是“主动买盘”——比如你想买股票,不愿意等,直接以当前卖一的价格下单,这部分就算外盘。举个简单例子,某股票买一价10块,卖一价10.01块,有人直接挂10.01块买,这是外盘;有人直接挂10块卖,这是内盘。
但搞懂定义只是第一步,更坑的是很多人以为“外盘>内盘=涨,内盘>外盘=跌”,我以前也这么想,直到踩了好几次坑。比如去年有只股票,连续三天外盘都比内盘大2倍,我以为要启动了,结果第四天直接跌停——后来看舆情才知道,主力在利用大量买单挂在卖一位置,自己偷偷卖股票,外盘是做出来的,其实是在出货。还有一次,内盘突然比外盘大好多,我吓得赶紧卖了,结果第二天股价涨了8个点——原来公司刚出了并购公告,散户没看到消息,恐慌性卖出,主力趁机吸筹。
这两次教训让我明白,内盘外盘就是个“表面指标”,光看它没用,得结合背后的“为什么”——为什么外盘突然变大?是真有资金进场,还是主力在做局?为什么内盘突然增加?是公司出了利空,还是散户瞎卖?
我现在看内盘外盘之前,都会先打开希财舆情宝看看这只股票的最新情况。比如上个月有只自选股,早上内盘突然比外盘大3倍,股价也跌了2个点,我本来想卖,但先点进舆情宝看了眼——里面显示公司刚发布半年报预告,净利润增长20%,只是有几个散户没看公告,以为业绩不好才卖。而且AI分析说这个内盘增长是短期情绪导致的,不影响长期逻辑。我没卖,结果下午股价就涨回原价,后来还连涨了三天。
其实内盘外盘的正确用法,是结合股价位置和舆情来判断。比如在底部区域,股价已经跌了很久,这时候如果外盘持续大于内盘,大概率是主力在悄悄吸筹——因为散户都怕跌,愿意卖,主力愿意买;如果在顶部区域,股价已经涨了很多,内盘突然大于外盘,很可能是主力在出货——他们用高价位吸引散户买,自己偷偷卖。但这些判断的前提是,你得知道公司有没有利好利空,主力的意图是什么,不然很容易被表面数字骗。
我以前为了搞清楚这些,每天要翻几十条新闻、看十几篇研报,花三四个小时不说,还经常漏掉关键消息。现在用希财舆情宝,每天花1块钱,自选股的新闻、公告、研报、用户讨论都能实时监控,有紧急消息公众号还会推提醒。更省心的是,它能用大白话分析每条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比如公司出了技术专利公告,它会直接说这个专利能提升产品毛利率,对业绩有支撑,不用我自己去猜。还有每天的舆情评分,能直观看到股票近期的市场情绪,比如评分从50涨到80,说明情绪在转好,结合内盘外盘一起看,胜率高多了。
对了,现在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额度可以体验——毕竟刚开始用,先试试效果再决定要不要长期用也挺好。
其实炒股这事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别只看表面指标,要搞清楚背后的逻辑。内盘外盘是基础,但得结合舆情、业绩这些“内核”信息才行。我现在每天花10分钟看舆情宝,再花5分钟看内盘外盘,比以前花三四个小时管用多了——毕竟时间省下来了,还能避免踩坑,这1块钱花得太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