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收到不少私信,大多是准备买房的朋友问:“办房贷时,银行到底会查几年的征信?之前有点小逾期,会不会影响审批?”作为在贷款行业摸爬滚打近十年的人,今天就结合我接触过的真实案例和银行的实际操作,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先直接说结论:目前主流银行在审批房贷时,会重点查看借款人最近5年的征信记录。但别以为5年前的记录就无关紧要,这里面有几个细节需要特别注意。
为什么是5年?这得从征信报告的保留规则说起。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简单说,如果你有逾期记录,只要还清欠款,从还清那天开始算,5年后这条记录就会从征信报告里消失。但如果一直没还清,这条不良记录会一直跟着你,不管过多少年。
不过实际审批中,银行不会平均用力看这5年。我接触过的银行风控朋友告诉我,他们会把重点放在最近2年的征信情况上。因为最近的还款记录最能反映借款人当前的信用习惯和还款能力。比如2年内有连续3次逾期(业内叫“连三”),或者累计6次逾期(“累六”),大部分银行会直接拒贷。之前有个客户,2年前因为换工作,信用卡连续2个月忘记还款,每次逾期金额也就800多块,后来申请房贷时,银行让他提供了当时的收入证明和非恶意逾期说明,虽然批了,但利率比同期高了0.2个百分点,算下来30年房贷多还了好几万,挺可惜的。
除了逾期记录,征信报告里还有两个数据银行看得特别仔细。一个是“负债比例”,包括信用卡透支额度、其他贷款的剩余本金等,一般要求总负债不超过家庭月收入的50%。比如你月收入1万,信用卡每月要还3000,还有车贷每月2000,那负债比例就是50%,再加上房贷月供的话,很可能就超限了。另一个是“查询记录”,尤其是“硬查询”——像贷款审批、信用卡审批、担保资格审查这类查询,半年内超过3次,银行可能会觉得你最近资金紧张,风险比较高。我遇到过一个客户,为了对比利率,一个月内申请了4家银行的房贷预审,结果每家银行都看到他频繁查询,最后批贷拖了很久,差点错过购房合同的付款期限。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如果5年前有严重逾期,但最近2年记录很好,能批房贷吗?”这种情况要看具体逾期程度。比如5年前有过“呆账”(欠款超过180天未还,银行认定无法收回),即使后来还清了,部分银行还是会谨慎。但如果只是偶尔一两次小额逾期,且已经结清超过5年,征信报告上可能已经查不到了,影响就不大。之前论坛上有个网友分享,他5年前有张信用卡忘了还,逾期3个月,后来还清注销了,去年申请房贷时,拉征信报告发现那条记录已经没有了,顺利批贷,他自己都没想到。
那平时怎么维护征信,避免影响房贷呢?分享几个实操建议:
第一,牢记还款日。现在手机都有日历提醒功能,把信用卡、贷款的还款日设成闹钟,或者开通自动还款,避免“忘记还”这种低级错误。
第二,别过度透支信用卡。建议信用卡使用率控制在授信额度的70%以内,比如额度10万,每月刷卡别超过7万,不然征信报告上会显示“高负债”。
第三,少点“额度测评”链接。很多APP上的“测测你能贷多少”“信用卡额度评估”,点一下可能就触发了一次硬查询,不知不觉就留下记录了。
第四,定期自查征信。每年可以免费查2次征信报告,在央行征信中心官网、APP或者线下网点都能查,重点看有没有陌生的贷款/信用卡记录(防止被冒名贷款),逾期记录有没有错误(比如银行系统故障导致的逾期)。如果发现问题,赶紧联系银行或征信中心申请异议,越早处理越好。
说实话,每次帮客户梳理征信问题时,我都觉得:房贷审批就像一场“信用考试”,平时的小细节积累比临时抱佛脚重要得多。与其担心征信看几年,不如从现在开始,把“按时还款、合理负债”当成习惯,毕竟买房是大事,信用记录可不能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