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私信,问风险警示股票能不能买。有人说看到ST股连续拉涨停,觉得机会来了;也有人被*ST股退市的新闻吓怕,不敢碰。其实这类股票就像带刺的水果,吃对了甜,吃错了可能扎嘴。今天结合我这几年的观察,跟大家聊聊普通人到底该不该碰,以及怎么碰才能少踩坑。
先得说清楚,什么是风险警示股票。简单讲,就是交易所给股票戴帽子,提醒大家这公司可能有问题。比如ST是其他风险警示,通常因为公司运作出问题,像资金占用、违规担保;*ST是退市风险警示,更严重,可能是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或者净资产低于1元。这些股票涨跌幅限制是5%,流动性比普通股票差,而且随时可能退市——我见过最惨的案例,有股民重仓一只*ST股,结果年报披露后触发退市,连续30多个跌停,本金亏得只剩零头。
但风险里也藏着机会。我认识个老股民,前年买了只ST股,当时公司公告要剥离亏损业务,他赌业绩改善。后来年报出来,净利润转正,摘帽后股价翻了3倍。这种案例确实诱人,但前提是你得搞清楚:这只股票的风险能不能化解,机会是不是真的存在。
普通人分析这类股票,最头疼的就是信息不对称。公司公告、监管问询函、业绩预告、股东动向……一堆消息要看,还得判断哪些是真利好,哪些是烟雾弹。比如有的ST股说要资产重组,结果拖了半年没动静,反而因为逾期债务被起诉;有的看似业绩扭亏,其实靠卖资产做出来的,摘帽根本没希望。
我自己现在分析风险警示股,会先打开希财舆情宝看看它的舆情评分和风险预警。不是我懒,是这类股票的消息面太关键了,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股吧讨论,或者一份迟来的研报,都可能影响走势。舆情宝有个AI舆情功能,能实时抓全网的消息,包括监管处罚、业绩进展、股东增减持这些,然后用大模型分析,直接给个0-100分的评分。比如低于40分的负面评分,说明最近利空消息多,我基本不会碰;要是60分以上的正面评分,再结合风险预警里有没有商誉减值诉讼纠纷这些提示,心里就有数了。
举个例子,上个月有只ST股连续涨了一周,有朋友问我能不能追。我当时用舆情宝搜了下,它的舆情评分只有35分(负面标签),风险预警里明确写着公司尚未回复交易所问询函,存在退市风险。后来没过几天,公司果然公告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价连续跌停。这种信息,散户自己去翻公告、刷股吧,可能得耗半天,还容易漏重点,但舆情宝能直接把关键风险点标出来,省了不少事。
当然,光看舆情还不够,得结合操作策略。我总结了三个要点,都是自己踩过坑才悟出来的:
第一,只做摘帽预期明确的。别碰那些*ST里净资产为负、主营业务停滞的,就算有重组传闻也别信——我见过太多画大饼的公司,最后还是退市。要看就看ST股里,最新季报净利润为正、主营业务正常,而且已经公告了整改措施的,这种摘帽概率高。
第二,仓位一定要轻。风险警示股波动太大,就算你再看好,单只仓位别超过5%。我自己最多同时拿两只,总仓位不超过10%,就算踩雷,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第三,严格止损。这种股票没有长期持有一说,一旦跌破成本价10%,或者舆情评分掉到40分以下,立刻割肉。别想着等反弹再卖,风险警示股的下跌往往比你想的快。
可能有人觉得,分析这么麻烦,还得用工具,是不是要花很多钱?其实真不用。希财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报告和舆情评分查看额度,你搜一只风险警示股,看看它的评分、风险预警,这些基础功能都是免费的。觉得有用,再考虑开通会员,具体价格和权益你进去看就知道,投入产出比挺高的——毕竟踩一次雷,亏的钱够开好几个月会员了。
说实话,风险警示股就像股市里的高风险理财,收益高但坑也多。普通人如果非要参与,一定别凭感觉,先搞清楚风险在哪,机会在哪。想试试的话,可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免费额度够用你初步筛选了;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里面也能直接进小程序。记住,炒股不是赌大小,用对工具、控制风险,才能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