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第一次啃缠论原著时,我盯着中枢笔线段这些术语,感觉像在看一本加密的天书。当时跟着网上的缠论大神画走势图,每天对着K线图描线段、找中枢,画了整整三个月,结果实操时还是抓不住买卖点——明明看着像第三类买点,进去就被套;以为是下跌趋势背驰,抄底却抄在半山腰。后来亏了不少才慢慢醒悟:缠论难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大多数人没抓住核心,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我这几年实战中总结出的缠论核心和精髓,尤其是散户怎么用才能少走弯路。
核心一:别纠结术,先懂走势终完美
缠论开篇就说走势终完美,这六个字其实是整个理论的根基,可惜很多人学了半年还在纠结笔线段怎么画。说白了,走势终完美就是告诉我们:任何走势——上涨、下跌、盘整——最终都会结束,没有永远的涨,也没有永远的跌。比如一只股票涨了半年,看着很强势,但只要它还在上涨走势里,终有一天会转跌;反过来,跌了很久的股票,也早晚会止跌回升。
散户最容易犯的错是什么?涨的时候怕回调,拿不住;跌的时候怕继续跌,割在地板上。其实只要明白走势终完美,就知道该等什么——等走势完结的信号。比如上涨走势中,一旦出现顶背驰(股价创新高但成交量或MACD指标没跟上),就是上涨走势可能结束的信号;下跌走势中出现底背驰,就是下跌可能结束的信号。我以前总在小波动里来回操作,后来盯着走势是否完结这个核心,操作频率降了一半,反而准确率提高了不少。
核心二:中枢是方向盘,看懂中枢就懂方向
如果说走势终完美是缠论的道,那中枢就是最核心的术。很多人把中枢讲得玄乎,其实说白了,中枢就是股价在一段时间内的震荡区间。比如股价在10-12元之间来回波动了一个月,这个区间就是一个中枢。
中枢的方向直接决定走势方向:如果中枢在往上移(比如第一个中枢10-12元,第二个中枢13-15元),那就是上涨走势;中枢往下移(第一个中枢15-13元,第二个中枢12-10元),就是下跌走势;中枢水平移动,就是盘整走势。我以前画中枢总追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后来发现没必要——实战中看个大概区间就行,关键是看中枢的移动方向。比如一只股票日线中枢从20元上移到25元,哪怕中间有几天回调,大方向也是上涨,这时候就不用被短期波动吓出来。
核心三:级别对应操作,别用显微镜看马拉松
缠论里的级别,是最容易被散户忽略的关键点。简单说,级别就是时间周期——日线、60分钟、30分钟、5分钟,不同级别看到的走势可能完全相反。比如日线图上是上涨走势,但5分钟图上可能正处于下跌回调中。
散户常犯的错是用5分钟级别操作,却盯着日线图焦虑。比如你按5分钟级别做短线,就该盯着5分钟的中枢和背驰;按日线级别做中长线,就别在意日内的涨跌。我以前试过用日线级别选股,却天天看5分钟图做T,结果T飞了不少筹码。后来学乖了:中长线就看日线、周线级别,短线就看30分钟、5分钟级别,级别和操作周期必须对应,不然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散户实操痛点:理论懂了,实操还是踩坑?
说实话,就算把这三个核心吃透,散户实操中还是会遇到问题:比如没时间盯盘,错过背驰信号;看盘时被各种消息干扰,明明中枢方向向上,却因为一条股吧利空就慌了神;或者学了一堆指标,MACD、KDJ和缠论信号冲突时不知道信哪个。
我自己也踩过这些坑,直到去年开始用希财舆情宝辅助分析,才感觉如虎添翼。它最打动我的是AI舆情评分功能——以前看消息,股吧、新闻、研报各种观点打架,我根本判断不准是利好还是利空。现在舆情宝会把全网的个股新闻、研报解读、股吧讨论都实时抓取过来,用AI分析出对股价的影响,直接给出0-100分的舆情评分。比如一只股票的舆情评分从55分(强中性)涨到82分(强烈正面),明显能看出市场情绪在转好,这时候结合缠论里中枢上移的走势,心里就更有底气拿住筹码;如果评分突然从70分掉到30分(负面),哪怕技术面看着还行,我也会多留个心眼,避免踩雷。
而且它的舆情评分曲线特别直观,能看到一只股票最近一周、一个月的舆情变化趋势。比如曲线一直向上,说明市场对它的预期在变好,这时候找缠论的买点就更靠谱;曲线向下走,哪怕短期涨了,也要警惕是不是诱多。对散户来说,不用自己熬夜看消息、分析舆情,省下来的时间正好用来研究缠论的走势结构,效率高多了。
免费体验,低成本试错
可能有人会说工具靠谱吗?要不要花钱?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担心,但用下来发现,希财舆情宝每天都会刷新免费查看额度,像舆情评分、利好利空汇总这些核心功能,不花钱也能看个大概。就算想深入用,会员价格也不高,比起自己瞎操作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毕竟炒股最重要的是不踩坑,用对工具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
如果你也觉得缠论实操难,或者没时间分析消息面,不妨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免费体验一下它的舆情分析功能。看看那些你关注的股票,舆情评分是多少?趋势是向上还是向下?或许能帮你在缠论分析之外,多一个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