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接触缠论快5年了。一开始是在股吧看到有人晒缠论精准抓底的交割单,当时觉得这玩意儿简直是散户的炒股圣杯——只要把那些K线图、中枢、背驰搞明白,不就能躺着赚钱?结果头两年,我拿着笔在屏幕上画线段、找买卖点,账户反而亏了20%多。后来才慢慢明白,缠论到底有没有用,关键不在理论本身,而在你怎么用,以及有没有补上它的短板。
先说说缠论的好。它最牛的地方是把复杂的趋势拆解成中枢和走势类型,比如上涨趋势里的一买二买三买,下跌趋势里的一卖二卖三卖,确实能帮你理清股价运行的结构。我现在看盘,还是会习惯性地画中枢,判断当前是盘整还是趋势,这对把握大方向有用。但问题也出在这儿——缠论几乎只盯着K线图和成交量,完全不考虑消息面、资金面这些外部因素。
举个我踩过的坑:去年有只票,按缠论看是三买形态,MACD在0轴上方金叉,我满仓杀进去。结果第二天公司突然发公告说核心产品抽检不合格,股价直接跌停。我当时气得拍桌子——K线图上一点征兆都没有啊!后来才想通,散户哪有本事提前知道这些消息?等公告出来,股价已经反应完了,缠论的买点早就成了套牢点。
还有一次更离谱。我用缠论选了只低位震荡的票,中枢区间很清晰,打算等突破中枢时加仓。结果那段时间行业突发政策利好,资金疯抢,股价直接跳空高开突破中枢,我还没来得及下单,已经涨了15%。等我追进去,又开始回调——这就是典型的消息面推动趋势改变,技术面滞后。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缠论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但你得先知道病人(股票)的身体状况(基本面、市场情绪),不然刀子再快也可能切错地方。散户最大的劣势就是信息不对称:没时间盯盘看新闻,研报看不懂,股吧消息真假难辨。这时候光靠缠论的技术分析,很容易变成盲人摸象。
去年底我开始用希财舆情宝,初衷是想找个工具帮我盯消息。用了大半年,最大的感受是:它把我从猜消息的焦虑里解放出来了。比如它的AI舆情功能,每天会抓取全网的新闻、研报、股吧讨论,然后用AI解读这些消息对股票是利好还是利空,生成一份舆情报告。我现在看一只票,除了画缠论的中枢,一定会先看舆情宝的舆情评分——0到100分,评分高说明近期市场情绪好,评分低就得小心,这相当于给股票加了个情绪滤镜。
就拿上个月来说,我选了只符合缠论二买形态的票,技术面没问题,但舆情宝的评分只有35分(负面),报告里提到公司股东近期在减持,且行业政策有收紧预期。我当时就犹豫了,没加仓。结果没过一周,股价果然跌了10%,要是单凭技术面买进去,又得被套。
还有个功能我觉得对缠论用户特别有用:AI趋势分析。缠论里说走势必完美,但完美的趋势需要资金推动。舆情宝会结合MACD、KDJ这些指标,给出上涨、震荡、下跌的趋势评级,还能看主力资金流向。我现在确定买卖点时,会把缠论的背驰信号和舆情宝的趋势评级结合起来——如果缠论出现底背驰,同时舆情宝显示趋势上涨、资金净流入,这时候下单心里才踏实。
说实话,以前我觉得工具都是智商税,但用下来发现,散户想在股市里活下去,就得学会借力。舆情宝每天有免费的舆情解析和评分查看额度,平时简单分析够用;要是想深入看研报提炼、财务评分这些,开个会员也不贵,比起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毕竟炒股赚的是认知差,工具帮你提升认知,怎么算都划算。
如果你也在用缠论,或者想试试技术分析,建议别光顾着画图,多看看市场在说什么。现在希财舆情宝有微信小程序,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就能免费体验,每天刷新额度,先拿几只票练练手,说不定你会发现:原来技术分析加上消息面辅助,胜率能提高这么多。觉得有用再考虑开会员,不浪费钱。
对了,怕错过消息的话,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会推送自选股的紧急消息和行业利好,不用24小时盯盘,关键信息也不会漏。
说到底,缠论有用,但它不是万能的。散户炒股,既要有手术刀(技术分析),也得有体检报告(消息面、资金面分析),两者结合才能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