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好多朋友私信问我,看盘时K线图下方那些密密麻麻的B和S到底是啥意思,是不是红色B就是买、绿色S就是卖?今天就结合我这几年盯盘的经验,给大家说点掏心窝子的干货,看完至少能少踩三个坑。
先直接说结论:B确实是买,S确实是卖,但不是咱们平时理解的我挂单买了就显示B,这里面有个关键前提——主动成交。举个例子,你去超市买牛奶,货架标价5块,你拿起来直接结账,这就是主动买入,对应盘口的B;如果你觉得5块贵,挂个4.8块的买单等着,后来超市促销降到4.8块卖给你,这就是被动买入,成交后不会显示B。同理,S是主动卖出,比如你手里有牛奶想卖,看到有人挂4.9块的买单,直接按4.9块卖给他,就显示S;要是你挂5.1块的卖单等着,后来有人按5.1块买了,就是被动卖出,不显示S。
说白了,盘口的B和S,记录的是谁先主动的交易:买方主动找卖方成交,就是B;卖方主动找买方成交,就是S。
知道了定义,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B多是不是就看涨?S多是不是就看跌?我敢说90%的散户都栽在这一步。我之前见过一只票,早盘半小时盘口全是B单,红通通一片,股吧里都在喊主力进场,结果午后直接跳水5个点。后来看龙虎榜才发现,那些B单全是小散户的零星买入,而主力正用大单偷偷S卖出,典型的诱多出货。
所以单独看B和S堆量根本没用,得结合三个关键维度:
1. 单子大小
100手的B单和10000手的B单,分量完全不同。我习惯把单子分成散户单(通常500手以下)和主力单(5000手以上),如果一只票连续出现10000手以上的B单,同时股价在低位,可能是主力吸筹;但如果全是100手以下的小B单,股价又在高位,大概率是散户追涨,风险反而大。
2. 股价位置
高位出B单,可能是老乡别走;低位出S单,可能是吓你交出筹码。去年有只消费股,跌到年线附近时,连续三天S单比B单多30%,当时好多人割肉,结果一个月后反弹20%——后来才知道,那是主力故意用S单砸盘,逼散户割在地板上。
3. 结合时间和换手率
早盘10点前的B/S参考性低,可能是主力试盘;午后2点半后的B/S更真实,因为临近收盘,资金决策更谨慎。换手率也重要,比如一只票平时换手率3%,突然某天B单暴增,换手率飙到15%,这时候就得警惕是不是主力在对倒出货。
说到这儿,估计有朋友要问了:这些我哪看得过来啊?盯盘已经够累了,还要分单子大小、看股价位置…… 说实话,我以前也是这么过来的,每天收盘眼睛都涩,还经常漏掉关键信息。后来开始用工具辅助,效率才提上来——比如我现在每天必看的希财舆情宝,它有个主力资金流向功能,能直接把成交单子按大小分类,主力、散户的买入卖出量清清楚楚,不用我自己一个个数B/S单子。而且它还会汇总龙虎榜数据,当天哪些游资在买、哪些机构在卖,直接标出来,比单纯看盘口B/S明细直观多了。
最关键的是,它不光看资金面,还会结合舆情评分——每只股票每天生成0-100分的评分,80分以上是强烈正面,40分以下是负面。比如一只票盘口B单多,但舆情评分突然掉到30分,提示股东减持利空,这时候就算B单再多,我也不会碰。这就是把B/S数据和消息面、业绩面结合起来了,比单独看盘口靠谱得多。
当然,B和S也不是完全没用,实战中还是有几个小技巧:
- 分时图上:股价回调时,B单慢慢变多,股价不再创新低,可能是支撑有效;反之,反弹时S单越来越多,股价上不去,可能遇到压力位。
- K线图上:连续小阳K线,伴随B单逐渐放大,可能是慢牛启动;高位长上影线,S单突然放量,小心阶段性见顶。
最后提醒一句:B和S只是过去的成交记录,代表不了未来。真正影响股价的,是公司业绩、行业政策、主力意图这些深层逻辑。散户朋友精力有限,与其天天盯着B/S明细猜来猜去,不如用工具把复杂数据简化——比如希财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报告和主力资金流向可以看,直接在微信小程序搜希财舆情宝就能用,不用花钱,先体验下它怎么帮你把B/S、资金、消息这些信息串起来分析。
对了,想每天收到自选股的关键消息提醒,比如突发利空、主力异动,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它会实时推送,不用你24小时盯盘。
其实炒股就像开车,B和S只是仪表盘上的转速表,光看转速表开不好车,还得看路况(股价位置)、油量(资金量)、导航(舆情消息)。工具用对了,才能少走弯路。觉得有用的话,别忘了分享给身边炒股的朋友,一起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