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私信,问看到仙人指路形态就冲进去了,结果股价跌了一周,到底是洗盘还是出货?说实话,这问题我刚炒股那几年也天天纠结。明明K线上看是带长上影线的小阳线,成交量也放大了,怎么就不是指路反成了坑人?后来摸爬滚打久了才发现,仙人指路后能不能涨,关键得看后面的洗盘怎么走——洗盘洗得干净,主力才能轻装上阵;要是误把出货当洗盘,那真是哭都来不及。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的经验,聊聊怎么识别仙人指路后的洗盘走势,以及普通散户该怎么应对。
先得说清楚,什么是仙人指路后的洗盘。简单说,仙人指路一般是指股价在上涨途中,某天突然拉出一根带长长上影线的K线(上影线长度是实体的2倍以上),看着像避雷针,但其实是主力故意拉升试盘,测试上方抛压。试盘后不会马上涨,反而会回调几天,把不坚定的散户洗出去,这就是洗盘。但问题是,很多时候主力出货也会故意做出仙人指路的样子,比如高位放巨量长上影线,然后一路下跌,这时候就不是洗盘而是出货了。
那怎么判断是洗盘还是出货?我总结了三个最实用的观察点,都是这些年真金白银换来的经验。
第一个看回调幅度。洗盘的回调幅度一般不会太大,通常在10%以内,而且不会跌破关键支撑位——比如近期的30日均线,或者前期震荡平台的高点。就像去年有只消费股,出现仙人指路后回调了5天,最低跌到30日均线附近就稳住了,后面果然拉了一波。但如果是出货,回调幅度往往超过15%,甚至直接跌破60日均线,根本不给你企稳的机会。
第二个看成交量。洗盘时成交量一定是萎缩的。主力既然是洗盘,就不会真的大量抛售筹码,所以回调过程中每天的成交量会比仙人指路当天缩小一半以上,甚至缩到地量。但出货就不一样了,高位长上影线后,接下来几天成交量可能依然很大,甚至出现放量下跌——这说明主力在趁机大量出货,散户接盘接不过来,股价自然撑不住。
第三个最关键,看主力资金动向。以前我光看K线和成交量,经常被骗线坑。比如有些股票回调时成交量确实萎缩了,但主力资金却在悄悄净流出,等我反应过来已经晚了。后来我开始用工具辅助——比如希财舆情宝里的主力资金流向和龙虎榜数据,这两个功能帮我避开了不少坑。
举个例子,上个月有只科技股出现仙人指路形态,回调时成交量缩得很厉害,我差点以为是洗盘。结果打开舆情宝一看,龙虎榜数据显示前五大卖出席位全是机构专用席位,而且主力资金连续三天净流出超过5000万——这哪是洗盘?分明是机构在撤退。果然,后面股价直接跌破了年线。要是光看K线,我肯定就被套进去了。
除了资金面,市场情绪也很重要。有时候仙人指路后股价回调,不是因为主力出货,而是突发利空消息影响了情绪。这种时候怎么判断是短期情绪杀跌,还是趋势反转?我现在会看舆情宝的舆情评分和风险预警提示。
比如一只股票舆情评分一直维持在70分以上(正面评级),突然因为某个行业政策调整回调,这时候去看风险预警提示,如果显示政策影响短期情绪,无实质经营风险,那大概率是洗盘;但如果提示存在商誉减值风险监管处罚调查中,那就算K线像仙人指路,也得赶紧远离。之前有只医药股就是这样,舆情评分从80分掉到35分,风险预警里标了集采政策可能导致产品降价50%,这种时候谁进去谁站岗。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这些数据和分析,我自己盯盘也能看啊,为啥要用工具?说实话,以前我也是自己盯盘、翻研报、刷股吧,但散户哪有那么多时间?每天开盘4小时,收盘后还要看新闻、分析数据,熬夜是常事,还经常漏掉关键信息。
现在用舆情宝就省事儿多了。它会实时抓取全网的新闻、研报、股吧讨论,然后用AI把这些信息拆解成利好/利空汇总主力资金流向股东增减持这些关键点,不用我自己一个个筛选。最实用的是公众号推送功能——我设置了自选股后,一旦有紧急利空(比如公司突发业绩暴雷)或者行业利好(比如新能源补贴政策出台),公众号会直接推消息给我,不用24小时盯盘,也能及时知道重要信息。
当然,工具只是辅助,最终决策还得靠自己。但对散户来说,能少踩坑、提高决策效率,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了。现在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有免费体验活动,每天都会刷新舆情报告主力资金流向舆情评分的免费查看额度,不用花钱就能试。想试试的朋友可以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花5分钟看看关键数据,比盲目跟风靠谱多了。
最后再总结一下:仙人指路后的洗盘走势,记住三个要点——回调幅度不超15%、成交量萎缩、主力资金未大幅流出;遇到拿不准的,多看看资金面和舆情风险提示,别光盯着K线图空想。炒股这事儿,既要有经验,也要有工具帮你擦亮眼睛,少走弯路比啥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