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新手朋友的私信,问股票佣金万2.5到底是多少?每次交易要扣多少钱?说实话,这问题看着简单,我刚入市时也琢磨了好几天,后来发现很多老股民都没算明白过——佣金这点小钱,要是频繁交易起来,一年下来能吃掉不少利润。今天就用我这些年的经验,掰开揉碎了给大家讲讲,顺便聊聊怎么把交易成本降到最低。
先搞懂:万2.5佣金,到底怎么算?
万2.5其实是券商收的交易佣金率,意思是每成交1万元,佣金收2.5元。但这里有个很多人不知道的细节:佣金有最低5元限制。
举个例子,你买1万元股票,按万2.5算佣金是2.5元,但因为没到5元,券商还是按5元收;要是买5万元股票,5万×0.025%=12.5元,这时候就按12.5元收。卖出时同样要收佣金,而且还要多交一个印花税(目前是千1,只对卖方收),沪市股票还有过户费(成交金额的十万分之1)。
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个朋友,去年算交易账单,每月交易15次,每次买卖5万元,光佣金一年就交了15×2×12.5×12=4500元,加上印花税和过户费,总成本快到1万5。关键是他去年炒股才赚了2万,等于大半利润都给了手续费。后来我让他查了下自己的佣金率,居然是万8——比万2.5高出3倍多,这就是典型的闷头交易,给券商打工。
散户最容易踩的坑:佣金不高,但无效交易太多
其实现在券商竞争激烈,万2.5、万3的佣金很普遍,甚至能谈到万1.8。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佣金支出高?核心问题不在佣金率,而在频繁的无效交易。
我刚炒股那几年也犯过这毛病:看到股吧有人说某只股票有利好,赶紧追;第二天跌了点,又怕套牢割肉。后来翻交易记录,有个月居然交易了23次,算下来佣金加印花税花了1800元,结果账户还亏了5000。当时就意识到,比起佣金率那零点几的差异,减少没必要的交易,才是降成本的关键。
怎么判断有没有必要交易?这两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想买股票前,先看看它的趋势和市场情绪。比如去年有只新能源股票,我看着K线像要涨,差点下单,但打开希财舆情宝看了眼它的趋势评级,显示是震荡,再看舆情评分才38分——属于负面区间,说明市场对它的看法普遍偏空。我当时就忍住了,结果三天后它跌了8%,不仅没亏,还省了120元佣金。
说实话,舆情宝这两个功能对我帮助挺大:趋势评级直接告诉我股票现在是上涨、震荡还是下跌趋势,舆情评分(0-100分)则用数字量化市场情绪——60分以上算正面,80分以上强烈正面,低于40分就得小心。以前靠自己看消息、盯K线,经常判断错趋势,现在有这两个指标辅助,交易频率比以前少了40%,省下的佣金早就超过了会员费。
实操建议:3步把交易成本降到不心疼
# 1. 先查自己的佣金率,别当冤大头
很多人开户时没问佣金率,默认可能是万5甚至万8。打个电话给券商客服,报账号就能查,要是高于万3,直接说不降我就转户,现在券商竞争激烈,基本都会降到万2.5左右。
# 2. 算清楚总成本,别只盯着佣金
一笔交易的总成本=佣金(买卖双向,最低5元)+ 印花税(卖出时收千1)+ 过户费(沪市股票,买卖双向各十万分之1)。比如10万元卖沪市股票,佣金25元(万2.5)+ 印花税100元(10万×0.1%)+ 过户费2元(10万×0.002%),总成本127元。频繁交易的话,这些数字会滚雪球。
# 3. 用工具过滤无效交易信号
我现在每天开盘前会花10分钟看舆情宝的大盘情绪分,如果分数低于50分(市场情绪差),当天就少操作;选个股时,先看舆情评分和趋势评级,低于40分或趋势下跌的股票,直接从自选股里划掉。这样下来,每个月交易次数控制在5次以内,佣金支出比以前少了一大半。
写在最后:省下来的佣金,都是净利润
以前总听老股民说炒股要学会空仓,现在才算明白,空仓不是不操作,而是不做无效操作。与其纠结万2.5和万3的佣金差那几块钱,不如想办法减少没必要的交易——毕竟一次错误交易亏的钱,可能比一年佣金还多。
如果你也经常忍不住频繁操作,或者不知道手里的股票该不该留,可以试试希财舆情宝的舆情评分和趋势评级。现在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额度查看这两个指标,不用花一分钱,先帮你过滤掉那些明显不值得交易的股票。关注希财网公众号,还能收到每日舆情报告,不用盯盘也能知道市场热点和风险。
省下的佣金,买点好股票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