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炒股那几年,我最怕碰到的就是高位缩量这种情况。记得有一次,手里的票涨了快30%,突然某一天成交量比前一天少了一半还多,K线图上那根缩量的小阳线看着特别刺眼。当时我蹲在电脑前纠结了一上午:这到底是主力在洗盘,还是偷偷出货?犹豫着没卖,结果第二天直接低开5个点,盈利回吐不说,后面又阴跌了半个月,那感觉,现在想起来都肉疼。
后来才慢慢明白,高位缩量本身其实就是个挺模糊的信号。所谓高位缩量,简单说就是股价涨到一定高度后,成交量突然比近期平均水平明显减少。但它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真不能一概而论。就像去年我碰到另一只票,也是高位缩量,但后面居然又拉了两个涨停板。所以光盯着量能柱看,根本摸不清主力的心思——这也是很多散户容易踩坑的地方:要么把洗盘当成出货早早卖掉,要么把出货当成洗盘死拿不放。
那到底该怎么判断高位缩量背后的真实意图呢?这几年我踩过的坑、复盘过的案例告诉我,至少得从三个维度去拆解,少一个都可能跑偏。
第一个是主力资金动向。缩量的时候,主力是在偷偷买还是卖?以前我只能看龙虎榜,但龙虎榜一天才更新一次,而且很多时候看不到具体席位的真实意图。现在我会重点看两点:一是大单净量,连续几天缩量但大单净量都是正的,说明主力可能在悄悄吸筹;二是股东人数变化,如果缩量期间股东人数减少,筹码在集中,洗盘概率就大。不过这些数据散落在不同地方,一个个查起来太费时间,有时候等我把数据凑齐,行情早就走过去了。
第二个是消息面和舆情变化。股价在高位时,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资金情绪。比如公司突然出了个业绩预增公告,哪怕缩量,资金也可能因为长期看好而惜售;但如果行业突然出了利空政策,缩量就可能是资金在观望,随时准备跑路。我之前吃过亏的那只票,后来才发现,缩量那天晚上就有机构发了下调评级的研报,只是我当时没看到,还傻乎乎等着反弹。
第三个是技术面和趋势的配合。缩量发生在上升趋势中,和发生在趋势破位后,意义完全不同。如果股价还在5日均线上方,缩量回调可能只是正常调整;但如果已经跌破了关键支撑位,缩量就可能是下跌中继。不过技术指标太多,MACD、KDJ、布林带……一个个看下来,眼睛都花了,有时候指标之间还会打架,更让人 confusion。
说实话,这三个维度单独看已经够复杂了,要把它们串起来分析,对散户来说真的太难了。我也是后来开始用工具辅助,才慢慢找到点门道。比如现在我常用的希财舆情宝,它里面有两个功能,对分析高位缩量特别有用。一个是主力资金流向,能实时看到大单买入卖出的情况,不用自己去拼凑数据;另一个是舆情评分,0到100分,直接告诉我这只股票近期的市场情绪怎么样。
就拿上个月碰到的一只票来说,高位缩量那天,我打开舆情宝一看,主力资金是净流入的,舆情评分82分,属于强烈正面,而且评分曲线一直在往上走。当时心里就有底了:缩量大概率是洗盘,因为资金没跑,情绪也没坏。果然,后面两天放量突破,又涨了15%。要是以前,我可能早就被那根缩量K线吓跑了。
最关键的是,舆情宝不用你一直盯盘。它有个公众号推送功能,你把股票加入自选,要是缩量的时候突然出了利空消息,或者主力资金大幅流出,它会直接推消息到你手机上。像我这种平时要上班的人,根本没时间一直盯着盘面,有这个推送就省心多了。
当然,我知道很多散户朋友可能会觉得用工具要花钱,万一没用怎么办。其实希财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额度,比如舆情报告、主力资金流向这些核心功能,每天都能免费看几次,不用一开始就买会员。你先体验几天,看看它分析高位缩量到底有没有用,再决定要不要开通会员也不迟——毕竟投资嘛,讲究的就是花小钱办大事,要是一个工具能帮你避开一次高位缩量的坑,省下的钱可能比会员费多得多。
说到底,高位缩量从来不是绝对的卖出信号或持有信号,它更像是一个提醒信号——提醒你该多维度审视这只股票了。如果你也经常被高位缩量搞得纠结不已,不妨去微信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花几分钟看看它的舆情评分和主力资金流向,可能会帮你少踩很多我当年踩过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