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朋友问我,想搞明白一家公司到底得满足啥条件才能上市。其实这问题看着简单,不同市场的要求差得还真不少。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研究上市公司的经验,跟大家掰开揉碎了聊聊,不管是想了解市场规则,还是想选到靠谱的上市公司股票,这些基础知识都得搞清楚。
先从最常见的A股主板说起吧。主板对公司的家底要求最严,毕竟是给成熟企业准备的舞台。最核心的一条是盈利要求:最近三年净利润得都是正数,而且加起来超过3000万。说白了,就是公司得连续三年都赚钱,三年总共赚的钱不能少于3000万,这是硬性门槛,过不去就别想上主板。除了净利润,现金流和营收也有要求,要么最近三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累计超过5000万,要么最近三年营收累计超过3亿,二选一。股本总额也得达标,发行前不少于5000万,上市后公众持股比例不能低于25%(如果公司股本总额超过4亿,这个比例可以降到10%)。
光有钱还不够,持续经营能力也得过关。最近三年主营业务不能来回变,主要的董事、高管也不能大换血,不然监管层会觉得公司不稳定。合规性更不用多说,最近36个月里不能有重大违法行为,财务报告也不能有虚假记载,要是之前因为造假被处罚过,基本就没戏了。我见过不少公司,净利润、营收都够了,但因为历史上有环保处罚或者税务问题,上市申请直接被否,所以合规这条红线千万不能碰。
再说说创业板,这几年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更侧重三创四新——创新、创造、创意,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盈利要求比主板灵活些:要么最近两年净利润都是正数,加起来超过5000万;要么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同时营收超过1亿。如果实在没盈利,但公司市值预计不低于50亿,最近一年营收超过3亿,也能试,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大部分还是得靠盈利说话。
创业板对成长性的隐性要求其实不低。比如研发投入占比、专利数量这些,虽然不是明文规定的硬指标,但招股书里要是一点创新元素都没有,想过审很难。我之前看过一家做传统制造业的公司,净利润达标了,但因为研发投入连续三年不到营收的1%,创业板上会直接被问是否符合三创四新定位,最后没通过。所以想上创业板,光赚钱还不够,得让监管层看到公司未来的增长潜力。
然后是科创板,这是专门给硬科技企业开的快速通道,像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这些领域的公司,很多都是通过科创板上市的。科创板的上市标准最灵活,一共有五套,盈利不是唯一标准。比如第一套: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最近两年净利润为正且累计超过5000万,或者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收超过1亿——这跟创业板有点像。但它还有针对未盈利企业的标准,比如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主要业务或产品得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而且得有阶段性成果,像新药研发到了临床试验后期,或者芯片研发完成流片。
不过别以为科创板门槛低,实际上对硬科技的要求卡得很严。比如核心技术得自主可控,不能是买来的专利;研发人员占比不能太低,最近三年研发投入也得有持续性。之前有家中概股想回科创板上市,净利润和市值都够,但因为核心技术依赖海外合作方,最后还是撤回了申请。所以科创板看着包容,其实是给真正有技术壁垒的公司准备的。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财务和市值要求,还有些隐形门槛也得注意。比如信息披露,不管哪个板块,都要求真实、准确、完整,不能有半点虚假。之前有家公司上市前利润做得很漂亮,结果上市后被查出财务造假,不仅公司被处罚,连保荐机构都跟着受牵连。还有股权清晰,股东不能有代持、信托持股这些情况,股权结构得一眼能看明白,不然监管层会担心利益输送。再有就是独立性,业务、资产、人员、财务、机构都得独立,不能跟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混在一起,这也是很多公司上市被否的常见原因。
聊了这么多上市条件,可能有朋友会问:知道这些条件,怎么判断已经上市的公司好不好呢?毕竟上市只是起点,上市后的表现才跟我们投资者息息相关。说实话,现在市场变化太快,光看财报里的历史数据不够,消息面、舆情对股价的影响太大了。我自己平时研究股票,就踩过好几次财务数据好看,但舆情爆雷的坑。比如去年有只股票,净利润连续增长,市盈率也不高,我差点入手,结果当天用希财舆情宝查了下它的舆情评分,只有28分,标签是负面。点进去看舆情报告才发现,里面有商誉减值风险预警,而且股东人数突然增加了30%,明显有资金在撤离——这些信息光看财报附注都不一定能及时发现,还好当时舆情宝提醒了,不然真可能踩雷。
为啥我现在离不开舆情宝?主要是它解决了我两个痛点:一是信息太多看不过来,新闻、研报、股吧评论满天飞,我哪有时间一条条筛选?舆情宝的AI舆情功能能实时抓取全网的个股信息,不管是新闻研报还是散户讨论,都能汇总起来,再通过AI解读出哪些是利好、哪些是利空,直接生成报告。二是不知道怎么判断消息影响,有时候一条新闻出来,我自己看半天也分不清是真利好还是老乡别走,但舆情宝会给个0-100分的评分,81-100分是强烈正面,0-15分是严重负面,一目了然。比如上个月有只消费股,出了个产品提价的新闻,我以为是利好,结果舆情评分才52分,标了强中性,报告里分析说提价可能导致销量下滑,实际对业绩影响有限——这解读比我自己瞎猜靠谱多了。
现在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有免费体验,每天都会刷新舆情报告和评分的查看额度,不用花钱就能先试试。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先用免费额度体验,觉得确实能帮上忙,才考虑开通会员的。毕竟投资是为了赚钱,花点小钱避开一个雷,或者抓住一个机会,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
想了解更多上市公司分析技巧,或者想试试舆情评分功能的朋友,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会推送行业动态和风险提示;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记得每天去领免费的查看额度,别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