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私信,问手里的可转债对应的正股价跌到转股价下面了,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其实这个问题我刚入市时也踩过坑。那会儿盯着正股价和转股价的价差算半天,结果要么错过机会,要么踩了雷。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的观察,跟大家掰扯清楚这个事儿,顺便说说散户该怎么应对这种情况。
先得把概念捋明白。正股价就是咱们平时买的股票价格,转股价是可转债条款里规定的转换价格——简单说,你手里的可转债能按这个价格换成正股。比如一张可转债面值100元,转股价10元,就能转10股正股。如果正股价现在8元,比转股价低,这时候转股肯定不划算,没人会主动转,所以可转债就从股性为主变成债底为主——意思是它的价格主要靠债券本身的面值和利息撑着,跟正股的联动性会变弱。
那正股价低于转股价,到底是好是坏?得看你站在谁的角度,还得看具体情况。
对可转债持有者来说,短期未必是坏事。记得2023年有只消费板块的可转债,正股价比转股价低了15%,当时很多人恐慌性抛售可转债,结果后来公司发布了下修转股价的公告,可转债当天就涨了12%。这种时候,正股价低于转股价反而成了机会。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去年有只地产债,正股价一直低于转股价,公司现金流出了问题,最后可转债直接违约,本金都差点拿不回来。所以光看价格差没用,得结合公司本身的情况。
对正股股东来说,情况更复杂。如果正股价长期低于转股价,公司发可转债的融资目的可能泡汤——毕竟没人转股,公司就得到期还钱,压力不小。这时候上市公司可能会想办法拉抬股价,或者下修转股价。但也有公司摆烂,任由股价低迷,最后可转债变成死债,正股也跟着低迷。我见过一家制造业公司,正股价低于转股价快一年,期间舆情宝的风险预警模块提示过它有商誉减值风险,后来果然年报爆雷,正股直接跌停,可转债也跌了15%。那会儿要是早点看到这个提示,就能避开坑了。
说到怎么判断,我现在不会只盯着价格差,会分三步走:
第一步看债底牢不牢。可转债有债券属性,就算正股跌穿转股价,只要公司不违约,到期能还本付息,价格就有个地板价。这时候得看公司的偿债能力,我一般用希财舆情宝的AI财务评分,里面有个偿债能力维度评分,60分以上基本不用担心违约风险。之前有只电力债,正股价低,但财务评分72分,后来果然靠债底撑住了价格。
第二步看下修预期强不强。上市公司最常用的解决正股价低于转股价的办法就是下修转股价,把转股价调低,让转股变得划算。怎么看有没有下修可能?得看公司有没有融资需求,股东愿不愿意。这时候舆情宝的股东增减持动向和投资者关系活动模块就有用了——如果最近有大股东增持,或者调研纪要里提到重视可转债转股,下修概率就大。我每天会用免费额度看2-3只票的舆情报告,里面这些信息都是现成的,不用自己到处扒。
第三步看市场情绪给不给力。要是整个板块在风口上,就算正股价暂时低于转股价,也可能被带起来。比如今年AI板块涨的时候,有只AI债正股价低,但舆情宝的风口解读提示人工智能产业规划出台,上游算力企业受益,后来正股跟着板块涨起来,直接脱离了转股价下方的区间。
这里得提醒一句,散户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只看价格不看风险。上个月有朋友跟我说,某只可转债正股价比转股价低30%,觉得够便宜了,结果没看舆情宝的风险预警里写着监管处罚风险,买进去没几天就因为公司被立案调查,可转债和正股一起跌。这种坑其实完全可以避开——每天花5分钟,用舆情宝的免费额度看看风险预警提示,里面商誉减值、监管处罚这些雷区都标得清清楚楚,不用花钱也能提前防着。
总结一下,正股价低于转股价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公司基本面、下修预期和市场环境。对散户来说,与其自己对着K线图瞎猜,不如用工具把信息整合起来。我现在每天开盘前都会打开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花10分钟看看自选股的舆情评分和财务评分,免费额度足够用了;晚上公众号会推送当天的舆情报告,不用全天候盯盘,核心信息也落不下。
想试试的朋友,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就能免费体验,每天刷新的舆情解析和财务评分额度,足够咱们散户日常分析用了。投资这事儿,信息差少一点,踩坑的概率就小一点,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