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老邻居打电话问我,说他侄子想炒股但没满18岁,想借他的身份证开个证券账户,问我就借个账户,应该没啥事吧?说实话,每次遇到这种问题我都挺揪心的,因为很多人意识不到这里面的坑有多深。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帮别人开证券账户到底有哪些风险,以及咱们散户自己该怎么避开这些雷。
先说说最直接的:法律红线不能碰
咱们国家《证券法》里写得明明白白,证券账户必须实名制,严禁出借或借用他人账户。之前有个案例,有人借账户给朋友炒股,结果朋友用这个账户搞内幕交易,最后证监会一查,不仅实际操作的人被罚了,连账户本人都被牵连,罚款不说,还上了诚信黑名单,以后想贷款、开公司都受影响。你可能觉得我朋友就是小打小闹,不会犯法,但监管部门查的是账户流水,谁操作的、有没有违规,可不是你一句我不知道就能撇清的。
再说说钱的事儿:亲兄弟都可能反目
就算对方是亲戚朋友,资金纠纷也是常有的事。我见过有人借账户给亲戚,后来亲戚亏了钱不认账,反过来告他操作不当;也见过赚了钱被对方赖账,说账户里的钱是借款。证券账户绑定的是你的银行卡,钱进进出出都得经过你的账户,一旦涉及到利益,亲情友情有时候真扛不住。更麻烦的是,如果对方往账户里打黑钱、洗钱,那你就成了帮凶,到时候警察找上门,你说你冤不冤?
最容易被忽略的:信用污点跟你一辈子
现在是信用社会,你的证券账户记录会跟征信系统关联。如果借账户的人用这个账户做了违规操作,比如操纵股价、恶意做空,哪怕你完全不知情,监管部门也会把处罚记录记在你名下。我有个客户之前帮同事开户,结果同事用账户参与了杀猪盘,虽然最后同事被抓了,但客户的征信报告上多了一条证券账户违规使用记录,现在买房贷款都被银行拒了,你说这代价多大?
散户自己的账户:别等踩雷了才后悔
聊完帮别人开户的风险,再说说咱们自己的账户。其实很多散户自己炒股也容易踩坑,比如明明看好的公司,突然爆出个商誉减值或者监管处罚,股价直接跌停,这时候才后悔早知道就不买了。但问题是,这些风险信息散落在公告、新闻、研报里,咱们普通投资者哪有那么多时间一个个去看?
我自己之前也吃过这亏,买过一只股票,财报看着挺好,结果没注意它有十几亿的商誉,到了年报季直接计提减值,一天亏了我半年工资。后来学乖了,开始用工具辅助看风险。现在我常用的是希财舆情宝,它有个风险预警提示功能挺实用的,会实时抓取监管处罚、商誉减值、股东质押这些潜在风险点,直接在舆情报告里标出来,省得我自己去翻一堆公告。比如上个月有只股票,舆情宝提示股东股份被司法冻结,我赶紧去看了详细报告,发现大股东资金链出了问题,果断没碰,后来没过几天股价就跌了30%,算是躲过一劫。
它还有个舆情评分也挺直观,0到100分,评分低的股票我基本就不碰了。比如前阵子有只热门股,股吧里吵得火热,但舆情宝评分只有25分,标签是负面,点进去一看,原来有好几条监管问询函没回复,这种股票就算短期涨得再好,我也不敢碰。虽然不能保证百分百准确,但至少帮我过滤了不少垃圾股,比自己瞎猜靠谱多了。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帮别人开证券账户,看似是举手之劳,实则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法律风险、信用风险、资金风险,随便哪一个爆发,都可能让你后悔一辈子。与其冒这个险,不如劝对方走正规渠道——现在18岁就能开户,实在不行等成年了再说,别拿自己的信用和钱袋子开玩笑。
至于咱们自己炒股,想避开风险其实也不难,关键是要及时获取信息。如果你也想提前知道股票的潜在风险,或者想看看哪些股票舆情好、值得关注,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和风险预警额度,不用花冤枉钱也能看看基础的风险提示。投入成本很低,但能帮你避开大风险,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记住,投资最重要的是保住本金,别让人情债变成糊涂账,更别让自己的账户变成别人的风险池。咱们散户赚钱不容易,每一分都得花在刀刃上,避开这些坑,才能在股市里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