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有个读者留言,说自己持仓的股票突然发了股东减持公告,一夜没睡好,问我要不要立刻割肉。其实股东减持这事儿,我这些年见过太多,真不是简单一句利空就能概括的。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股东减持到底意味着什么,咱们散户该怎么应对才不踩坑。
先说说啥是股东减持。就是原来持有股票的股东,把手里的股票卖了一部分。听起来挺简单,但背后的门道可不少。我见过有人一看到减持俩字就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卖了,结果卖在低点;也见过有人觉得别人恐惧我贪婪,硬扛着不卖,最后越套越深。这两种都太极端,关键得弄明白减持的动机和分量。
先说动机。有的减持真是股东不看好公司了?不一定。我之前遇到过一家上市公司,高管减持公告出来,市场吓得跌了3个点,结果后来才知道,人家是要拿这笔钱给孩子买房——这种个人资金需求导致的减持,跟公司经营半毛钱关系没有。还有原始股东,股票解禁后减持,可能就是早期投资到期了,需要套现退出,这在科创板、创业板公司里挺常见,不一定是看空信号。
但要是大股东,尤其是实控人,突然大额减持,那就得小心了。比如持股5%以上的股东,一下子减持几千万股,而且是通过集中竞价或者大宗交易,这种规模的减持,市场肯定会关注——毕竟大股东最了解公司情况,他们跑了,普通投资者心里能不打鼓吗?去年有只消费股,董事长连着三个月减持,虽然每次都说个人资金安排,但股价愣是从50多跌到了30,后来年报出来,净利润果然降了15%,你说这巧合吗?
除了看谁在减,还得看减多少。如果减持比例不到总股本的1%,而且是小股东行为,市场可能根本不当回事。就像一滴水掉进池塘,溅不起啥浪花。但要是减持比例超过5%,甚至10%,那就是巨石入水,短期股价承压是大概率事件——毕竟突然多了这么多卖盘,谁来接?
最让人头疼的是,这些信息太零散了。股东增减持公告、股吧里的各种猜测、财经新闻的解读……看得越多越乱,有时候早上看到利空,下午又有人说利好,咱普通散户哪有精力去分辨?这也是我以前踩坑的原因——2019年那波行情,我手里有只科技股,出了个股东减持公告,当时看股吧里都说完了,主力要跑,我一慌就卖了,结果人家半个月后涨了40%,后来才知道那次减持规模才0.3%,市场早就消化了。
后来学乖了,遇到这种事,我会先看看这只股票的舆情评分和具体的舆情报告。试过不少工具,要么信息滞后,要么解读太生硬,直到用了希财舆情宝,才算找到个顺手的。它有个功能我特别喜欢,就是能实时抓取股东增减持的动向,不光是公告,还会结合这只股票的消息面、资金面、业绩面这些维度,生成一个0-100分的舆情评分。比如上次我关注的一只医药股,股东减持了,但舆情评分还是65分,属于正面标签,报告里说减持规模较小,且公司Q2业绩超预期,市场情绪未受明显影响——果然,股价当天低开后就拉回来了,没白担心。
说实话,以前没工具的时候,看到减持公告心里就发毛,生怕卖晚了亏。现在用舆情宝,不光能看评分,还能看评分曲线,比如减持消息出来后,评分是慢慢降还是断崖式跌?如果只是小幅波动,可能市场觉得影响不大;要是从80分一下子掉到30分,那就得真警惕了。这种直观的判断,比自己瞎猜靠谱多了。
当然,光看评分还不够,还得结合市场环境。比如牛市的时候,资金热情高,有点利空也能很快消化。2021年新能源那波,多少股票出减持公告,结果越减越涨,因为大家都看好行业前景。但要是熊市,本身信心就弱,一点减持可能就被放大,股价稀里哗啦跌。所以说,判断减持影响,得把天时地利都考虑进去。
那咱们散户具体该怎么做?我总结了三个步骤:第一步,先看公告细节——谁在减?减多少?通过什么方式减?这些在公司公告里都有,别嫌麻烦,一定要看原文,别只听别人说。第二步,用工具辅助判断市场情绪,像我刚才说的舆情评分、舆情报告,能帮你快速了解市场怎么看这件事,避免自己钻牛角尖。第三步,结合自己的持仓情况,设置好止损止盈,别想着卖在最高点,也别硬扛无底洞,保住本金最重要。
对了,现在希财舆情宝有免费体验活动,每天都会刷新舆情报告和舆情评分的免费查看额度,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先试试。比如你手里的股票出了减持公告,直接搜一下,看看评分是正面还是负面,报告里有没有说主力资金在流入还是流出,判断影响够不够用了。要是觉得有用,再考虑开通会员,具体的价格和权益可以去会员购买页看,投入成本不高,但能帮你少踩几个坑,这笔账还是划算的。
最后想说,股东减持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无脑利空。关键在于理性分析,别被情绪带着走。要是你平时没时间盯盘,怕错过重要消息,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里面会推送自选股的紧急消息,省得自己天天刷软件。当然,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也能直接体验,试试就知道有没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