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好多读者问我:AI行业这么火,到底哪些上市公司才算‘真厉害’?说真的,这问题我四年前也踩过坑。那会儿AI概念刚热起来,我跟风买过一只宣称AI+医疗的股票,结果年报一看,AI业务营收占比不到5%,纯属蹭热点,套了大半年才解套。后来我慢慢琢磨出规律:选AI公司不能只听故事,得从实打实的几个维度去筛。今天就把我这几年总结的筛选思路分享出来,尤其适合咱们散户参考。
第一步:先看真技术还是伪概念
AI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肯定在技术,但怎么判断是不是真有料?我以前犯过一个错:只看公司有没有AI相关业务,不看技术深度。比如有家做安防的公司,说自己搞AI人脸识别,结果专利全是外观设计,核心算法全靠买,这种就属于伪AI。
后来我学会看两个硬指标:一是研发投入占比,AI公司前期烧钱厉害,研发费用率低于10%的基本不用考虑(除非是巨头转型,比如互联网公司跨界);二是核心专利数量,重点看发明专利,尤其是AI算法、芯片架构这类硬核领域的专利,去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就能查。比如去年我筛中一家AI算力公司,光AI芯片相关发明专利就有80多项,后来果然跟着算力行情涨了一波。
第二步:技术再好,得能赚钱才行
技术厉害但不赚钱是很多AI公司的通病。我2021年买过一家做自动驾驶的公司,技术团队全是名校博士,路测数据也不错,但连续五年净利润为负,现金流全靠融资,股价从30多跌到10块。那会儿要是懂看商业化落地就好了。
怎么看商业化?重点看两点:一是AI业务营收占比,至少得超过30%,证明公司真靠AI赚钱;二是客户质量,to B的看有没有头部企业合作(比如给华为、特斯拉供货),to C的看用户增长和付费率。比如有家做AI教育的公司,虽然营收高,但客户全是小机构,坏账率20%,这种就得小心。
第三步:避开内卷,找有护城河的
AI行业现在太卷了,尤其通用大模型领域,几十家公司挤进去,最后能活下来的没几个。我去年研究过AI绘画赛道,光A股就有5家公司宣称布局,结果半年后一看,全在打价格战,毛利率从50%跌到20%,股价集体回调。
怎么找护城河?要么看独家资源,比如某AI医疗公司和300家三甲医院合作,数据壁垒别人突破不了;要么看先发优势,比如最早做AI语音的公司,占据80%市场份额,后来者根本抢不动。这时候就得花时间翻公司年报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再结合行业研报看市场份额,虽然麻烦,但能避开不少坑。
第四步:风险排查别忽略,这些雷要躲开
AI公司的风险点比传统行业多。我2022年差点踩一个坑:有家AI公司业绩暴涨,但翻舆情时发现,它的大客户是关联方,收入真实性存疑。还好当时每天花两小时刷新闻、翻股吧,看到有人扒这个问题,及时没买,后来果然被监管问询,股价跌了40%。
但说实话,手动排查风险太耗精力了——每天要盯新闻、看研报、分析财务数据,散户哪有那么多时间?后来我用了希财舆情宝,才算把这事儿理顺了。它的AI舆情功能会实时抓全网信息,从新闻、研报到股东增减持、监管处罚,全给你汇总好,还用AI解读出利好利空,最后生成一个0-100分的舆情评分。比如去年有家AI算法公司,技术很强,但舆情评分一直在35分(负面区间),报告里写核心客户合同到期未续约,后来季报营收果然下滑,股价跌了25%。要是早看到这评分,我肯定不会碰。
除了舆情,财务风险也得看。AI公司前期研发烧钱,最怕现金流断裂。以前我看财报只看净利润,后来发现不对,得看毛利率、ROE、资产负债率这些细项。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会把财务数据拆成偿债、营运、盈利等6个维度评分,直接给个综合分,省得我自己算。比如对比两家AI公司,A净利润高但财务评分62分,B净利润低但评分85分,细看才发现A应收账款占比50%,B现金流更稳,后来B果然涨得更好。
散户选AI公司,工具比感觉靠谱
说实话,以前我选一只AI股,光整理资料就要花3天,还经常漏掉关键信息。现在用舆情宝,打开小程序就能看技术面、资金面、舆情评分、财务评分这些核心数据,每天还有免费的舆情报告和评分查看额度,不用一直盯盘也能抓住重点。你想啊,每天花10分钟看几个关键指标,总比盲目跟风强吧?要是觉得好用,开个会员也就一杯奶茶钱,比踩个坑损失几万块划算多了。
总之,选AI最厉害的上市公司,别被高大上的概念唬住,从技术、商业化、竞争和风险这几点落地分析,再用工具帮自己提效,散户也能选出靠谱标的。感兴趣的可以去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免费体验下舆情评分和报告功能,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能收到AI行业的关键消息汇总。选对方向,比天天盯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