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盯一只科创板股票时,我差点因为没搞懂员工持股锁定期踩了大坑。当时看公司业绩增速不错,市盈率也在行业低位,就琢磨着建仓。幸亏下单前翻了下公告,发现半个月后有批员工持股解禁,规模还不小,后来果然解禁后股价跌了8个点。这件事让我彻底明白,对散户来说,科创板员工持股锁定期不是个小问题,搞不清楚很容易被市场情绪带着走。今天就把我研究透的这些干货分享出来,尤其适合平时没时间盯公告的朋友。
先说说科创板员工持股锁定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按规定,员工持股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司上市前就持有的股份,比如创始人团队、早期员工手里的原始股,这种锁定期最严格,要36个月,也就是上市满3年才能卖。另一种是上市后通过股权激励拿到的股份,比如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这种锁定期至少12个月,而且如果是公司董监高,在职期间每年最多只能卖25%的持股。简单说,就是员工手里的股票不是想卖就能卖,得等规定时间过了才行。
不过锁定期到期不代表马上就能砸盘。比如有些公司会规定,解禁后员工要分批卖,或者业绩没达标就不能卖。但对市场来说,解禁本身就意味着潜在抛压,尤其是持股成本低的员工,很可能解禁后就套现。我见过最典型的案例,有只科创板股票上市前员工持股成本才几块钱,上市后股价涨到50多,解禁后一周内成交量突然放大,股价直接腰斩,就是因为员工集中减持。
那散户怎么判断解禁对股价的影响?关键看三个数据:持股成本、解禁比例、市场情绪。员工持股成本越低,解禁后抛压越大;解禁股份占总股本比例超过5%,就要警惕大资金离场;如果当时市场情绪本来就差,解禁很可能成为压垮股价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反过来,如果员工持股成本接近当前股价,或者公司正在风口上,解禁后也可能不跌反涨,因为大家觉得员工没必要低价卖。
说实话,这些数据散户自己找起来特别费劲。员工持股成本可能藏在几年前的招股书里,解禁比例要算总股本和流通股的关系,市场情绪更是说不清道不明。我以前都是手动翻公告、算数据,经常漏掉关键信息。后来用了希财舆情宝,才算解决了这个痛点。它有个风险预警提示功能,会专门抓取股东增减持动向,包括员工持股解禁的时间、规模,甚至能算出解禁股份占流通股的比例,不用自己对着公告一点点抠。
更有用的是它的舆情评分曲线。每只股票每天都会生成0-100分的舆情评分,解禁前后如果评分突然从正面掉到负面,说明市场已经在提前消化抛压风险了。比如上个月有只科创板股票解禁前一周,我在舆情宝上看到它的评分从75分(正面)掉到58分(强中性),评分曲线一路向下,当时就决定先观望,果然解禁后股价跌了12%。这种直观的趋势变化,比自己猜市场情绪靠谱多了。
可能有人觉得,这种工具肯定很贵吧?其实还好,希财舆情宝每天都会刷新免费额度,像舆情报告、风险预警这些关键信息,每天免费看几次完全够用。我现在每天早上花5分钟,在小程序上刷一遍自选股的解禁提醒和舆情评分,就能大概判断要不要减仓避险。对散户来说,投入这点时间和可能的会员成本,比踩一次解禁的坑划算多了——毕竟股价跌10%,得涨11%才能回本,何苦呢?
最后提醒一句,科创板股票本身波动就大,员工持股解禁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还得结合公司业绩、行业政策来看。但至少搞懂锁定期规则,能让你避开不明不白的下跌。想试试的朋友,可以微信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免费额度足够初步判断;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会推送科创板最新的解禁动态和风险提示,不用自己天天盯盘。投资嘛,细节决定收益,花点心思在这些关键节点上,长期看肯定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