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读者问我:那些融到D轮的公司,钱都拿了好几轮了,估值也喊到几十亿上百亿,怎么还拖着不上市?是不是有啥猫腻?说实话,我刚接触这类问题时也头疼,信息太散,又怕踩坑,后来研究多了才慢慢理出点头绪。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D轮融资后迟迟不上市的公司,到底在等什么,对咱们散户来说有哪些风险,又该怎么抓住可能的机会。
先说说最常见的原因——市场环境不配合。这几年大家也感受到了,二级市场波动挺大的。比如2022年美股科技股大跌,2023年A股创业板也有过调整,这种时候上市,估值很可能打折。我见过一个案例,某AI公司D轮估值80亿,本来计划2022年底上市,结果一算当时同行业上市公司市盈率跌了30%,上市后估值可能只有60亿,这不就亏了?股东们一合计,干脆先撤材料,等市场回暖再说。
再就是业绩没达到预期。D轮融资的钱,很多公司是用来扩业务、冲规模的,但如果钱烧了不少,营收、利润还没起来,甚至亏损扩大,上市就难了。A股对盈利有硬性要求,美股虽然宽松,但持续亏损的公司上市后股价也容易被砸。这种时候公司只能先憋大招,比如优化成本、聚焦核心业务,等业绩好转了再启动上市。
还有股东结构的问题。D轮投资者背景复杂,有的是财务投资机构,急着套现退出;有的是产业资本,想长期持有等公司成长。如果股东们对上市时机、估值预期达不成一致,上市计划自然就拖下来了。另外,有些公司在D轮后还在调整股权架构,比如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清理早期小股东,这些都需要时间。
对咱们散户来说,这类公司的风险其实挺直接的。最忌讳的就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打新非上市公司股权,万一公司上不了市,钱可能就套住了。就算能上市,要是上市前估值已经炒得太高,上市后破发的概率也很大。我身边就有朋友2021年买了某生物医药公司的Pre-IPO份额,结果公司因为临床试验数据不达标推迟上市,现在还没解套。
但机会也不是没有。如果一家公司D轮后业务扩张顺利,比如用户数、订单量快速增长,或者技术突破了,那上市后很可能成为黑马。只不过这种机会需要咱们持续跟踪公司动态,还有它所在行业的变化。
不过说实话,跟踪起来真不容易。非上市公司的信息不透明,财报、业务数据都不公开,散户很难摸到门道。这时候就得换个思路:咱们虽然不能直接投资这些未上市企业,但可以关注它们所在的行业,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上市公司。比如某新能源电池公司融了D轮,准备扩产,那上游的锂矿、隔膜企业可能就会受益,这些可是实打实的上市公司。
我自己平时研究这类机会时,离不开希财舆情宝的风口解读功能。它有个好处,就是针对行业动态,比如某赛道突然多了几笔大额融资,会直接解读对哪些板块/个股有影响,逻辑讲得很清楚。像之前有个做固态电池的公司刚融完D轮,舆情宝很快就分析出,它的技术路线可能利好某几家正极材料上市公司,还把供需关系、市场份额这些关键数据列了出来,省得我自己去翻研报、找数据,效率高多了。
而且它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额度,像这种行业风口的解读,不用花钱就能看,对散户来说试错成本很低。如果你也想跟踪这类产业链机会,不妨去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免费体验一下,看看它分析的行业逻辑对你有没有帮助。
最后提醒一句,不管是未上市还是已上市的公司,投资前一定要把风险想清楚。如果平时没时间盯盘,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它会推送行业突发利好、每日舆情报告这些关键信息,不用一直刷手机也能掌握核心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