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朋友问,手里的股票突然出了低位减持公告,心里慌得不行,不知道该割肉还是拿着。说实话,以前我也吃过这方面的亏,好几年前,我买过一只票,跌到低位突然公告大股东减持,当时自己瞎琢磨,觉得低位减持肯定是利空,股东都跑了,赶紧割肉,结果人家后面业绩反转,股价翻倍,把我气的够呛。后来才明白,低位减持这事儿,真不能一刀切。
先说个普遍情况吧,低位减持后股价不一定就跌。我见过不少案例,某消费股去年三季度在低位发了高管减持计划,当时股吧里骂声一片,都说要跌停。结果呢?第二天股价低开2个点,然后慢慢拉回来了,后面一个月还涨了15%。为啥?后来看公告细节,减持的是一个小高管,减持数量才几十万股,占总股本0.05%都不到,而且公司刚发了三季报预告,营收同比增长20%,净利润增速更高。这种情况下,市场可能觉得减持影响不大,反而更关注公司基本面的改善。
但也有跌的。比如某科技公司,低位的时候两大股东一起减持,加起来占总股本3%,而且当时行业板块正处于调整期,市场情绪本来就弱,结果股价直接破位,又跌了20%才稳住。所以你看,同样是低位减持,结果能差这么远。
那到底怎么判断呢?我这几年总结下来,得看几个关键点。第一是谁在减。如果是控股股东、实控人减持,尤其是大额减持,那得小心,可能他们对公司未来预期真的不乐观;如果是小股东、高管,或者是之前的PE机构到期退出,这种减持可能更多是个人资金需求,跟公司基本面关系不大。第二是减多少。减持比例如果低于总股本1%,对盘面冲击通常不大,市场消化几天就过去了;要是超过3%,甚至5%以上,那抛压就明显了,得看有没有资金愿意承接。第三是市场当时在炒什么。如果整个板块刚好在风口上,比如今年初AI板块炒得火热,某AI股低位减持1%,结果资金根本不在乎,继续拉涨停,因为板块热度盖过了个股利空。
不过说实话,这些分析对散户来说挺难的。你得去翻公告看减持比例、股东身份,还得看行业新闻、市场情绪,光看这些就得花一两个小时,而且自己解读还容易出错。我以前就犯过这毛病,明明减持比例很低,但看到股吧里有人煽风点火说股东跑路,就跟着慌了神。
现在我学聪明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直接打开希财舆情宝看看。它那个AI舆情功能挺实用的,能实时抓取这只股票的减持公告、相关的新闻报道、券商研报,还有股吧、雪球上的讨论,然后用AI分析这些信息是利好还是利空,生成一份舆情报告。比如上个月有只票低位减持,我点进去看舆情宝的报告,里面直接写减持主体为财务投资者,减持比例0.8%,公司近期获3家券商增持评级,业绩预告超预期,综合判断利空影响有限,下面还有个舆情评分,65分,属于正面标签。当时我心里就有数了,没急着卖,后来股价果然没跌。
它那个舆情评分也挺直观的,0到100分,对应不同标签,80分以上就是强烈正面,15分以下是严重负面。你不用自己瞎猜,看看评分和趋势曲线,就知道市场现在对这只票的情绪怎么样。比如那只消费股低位减持时,舆情评分一直维持在60分以上,说明市场整体还是看好的,后来股价上涨也印证了这一点。
现在遇到低位减持这种事,我基本不自己瞎琢磨了,先用舆情宝的免费额度看看舆情报告和评分,每天都能刷新免费查看次数,不用花钱就能先有个判断。说实话,散户炒股最怕的就是信息不对称,你花几个小时研究的东西,机构早就用工具分析完了。用个工具帮自己省时间,还能避免情绪化操作,我觉得挺值的。
对了,如果你也想试试,可以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报告、舆情评分可以看,不用先花钱,先体验下再说。毕竟炒股嘛,少踩一个坑,可能就把工具钱赚回来了。
最后再提醒一句,低位减持只是影响股价的一个因素,不能只看这一点就做决策,还得结合公司业绩、行业趋势这些基本面。不过有个好用的工具辅助,总归能更从容一些,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