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做股票这些年,我最怕遇到的不是暴跌,而是那种突然放量下跌的走势。尤其是尾盘半小时突然砸盘,成交量比前一天放大一倍还多,K线图上一根大阴线杵在那儿,晚上根本睡不好觉——脑子里全是问号:这到底是主力出货还是洗盘?第二天会直接低开闷杀吗?能不能补仓?要不要割肉?
其实放量下跌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说第二天就一定涨或跌。我见过太多散户朋友一看到放量跌就慌了神,要么连夜挂跌停卖,要么觉得跌到位了赶紧抄底,结果十有八九踩坑。后来我慢慢总结出规律,关键得看这放量下跌出现在什么位置,背后是什么原因驱动的。
先说说位置。如果是高位放量下跌,比如一只股票已经涨了50%以上,突然某天放巨量收阴,甚至跌破了10日线,这时候就得小心了。我以前碰到过一只消费股,连续涨了三个月,某天突然放量跌了7%,当时看股吧里还一堆人说洗盘而已,主力借机吸筹,结果第二天直接低开3%,之后一路阴跌,半个月跌没了30%。这种高位放量,大概率是主力获利了结,筹码开始松动,第二天很可能延续调整,甚至跳空低开。
但如果是低位放量下跌,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一只股票从高位跌了60%,横盘了小半年,突然某天放量跌3%,成交量是近期平均水平的两倍。这时候别着急割肉,可能是最后一跌。我去年碰到过一只新能源股,低位横盘时突然放量跌了4%,当时我犹豫要不要卖,后来查了下公司公告,发现是某机构到期赎回导致的被动卖出,不是公司基本面出问题。结果第二天低开1%后就开始反弹,半个月涨了20%。这种低位放量,只要不是公司爆雷,反而可能是企稳信号。
当然,还有一种中位放量下跌,就是股价在上涨中途或者横盘震荡时突然放量。这种最磨人——比如一只股票刚突破年线,涨了20%左右,某天突然放量跌5%,成交量放大但没到天量。这时候就得看资金面了:如果当天龙虎榜显示机构净卖出,而且是知名游资在砸盘,那第二天大概率低开后继续调整;但如果龙虎榜里机构在买,卖的都是散户席位,那可能是主力借大盘调整洗盘,第二天说不定低开高走。
不过说实话,以前分析这些真的很费劲。光是看成交量、K线位置还不够,还得翻几十页的股吧评论、刷各种财经新闻,看看有没有突发利空;再对照龙虎榜数据,算主力资金净流入流出,忙到后半夜是常事。而且有时候消息太多太杂,比如同一天既有公司业绩预增的公告,又有行业政策收紧的新闻,根本分不清哪个影响更大。
后来我开始用希财舆情宝,才算解决了这个信息过载的痛点。它有个功能我特别依赖——就是那个舆情评分和舆情报告。每天收盘后,我把当天放量下跌的股票放进自选股,打开舆情宝就能看到它的舆情评分:如果评分突然从80分掉到30分,标签显示负面,报告里明确写着主力资金净流出5亿元,龙虎榜机构席位卖出占比70%,叠加行业监管政策收紧,那我就知道这大概率是真跌,第二天得谨慎;但如果评分只是从65分降到55分,标签还是强中性,报告里说放量下跌主要因大盘情绪低迷,个股本身无重大利空,股东人数连续减少,主力资金小幅流出但未出逃,那我心里就有底了,可能只是短期调整。
最关键的是,它的舆情报告能把消息面、资金面、技术面揉到一起说。比如上个月有只股票放量跌4%,我点开报告一看,技术面MACD指标死叉,但KDJ处于超卖区间;资金面显示北向资金逆势增持2000万股;消息面无利空,反而是公司调研纪要显示新产能下个月投产——这些信息单独看都没啥用,但舆情宝一汇总分析,我就明白这是典型的技术面调整+资金面承接,第二天果然低开2%后就拉起来了。
其实散户做股票,最大的劣势就是信息不对称。机构有研究员盯盘、有数据系统分析,咱们普通人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但现在有了这种工具,至少能缩小差距。比如我现在每天开盘前花10分钟看舆情宝的每日舆情报告,重点看自选股里放量下跌个股的评分变化和主力资金流向,心里就有谱了。
对了,希财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和报告查看额度,不用花钱也能体验核心功能。你要是也常被放量下跌搞得焦虑,不妨去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试试——反正免费额度不用白不用,看看它怎么分析你手里的股票,说不定能帮你少踩几个坑。当然,想解锁更多功能就得开会员,但具体价格和权益你自己去看,我只能说,比起踩一次坑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啥。
最后说句实在的,股票交易没有百分百正确的答案,但至少咱们得把猜变成分析。放量下跌不可怕,怕的是你连它为什么跌都搞不清楚就乱操作。多一个工具,多一个分析维度,赚钱的概率总能大一点,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