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公园遛弯,碰到老陈蹲在长椅上盯着手机叹气。凑过去一看,他手里的股票K线图上有个大大的缺口,股价从15块跌到了9块多。这是除权了吧?我问。老陈头也不抬:是啊,分红送股后股价一下掉这么多,这还能涨回去吗?
其实老陈的困惑,我刚入市那几年也天天琢磨。那时候不懂除权除息的门道,看到股价腰斩就慌得不行,要么急着割肉,要么死扛到底,结果好几次错过填权行情,又好几次踩了贴权的坑。后来慢慢摸出些门道,发现除权后能不能填权,真不是碰运气,得从几个硬指标去看。
先得搞明白,除权除息不是股价跌了,是切蛋糕。比如10送5股,股价从10块变成6块多,手里的股数多了一半,总市值没变。填权就是股价慢慢涨回除权前的价格,比如从6块多涨回10块;要是一路跌,就是贴权。那到底什么情况下容易填权?我这些年总结,至少得看三点。
第一,公司业绩能不能接住摊薄。送股分红后,股本变大了,要是净利润没跟着涨,每股收益就会被摊薄。这时候市场会觉得蛋糕虽然切多了,但每块变小了,填权就难。我2019年碰到过一只制造业股票,10转8除权后股价看着便宜,结果季报出来净利润同比降了15%,市盈率反而变高了,后来一路贴权,套了不少人。反过来,要是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比如去年有只新能源股,除权后一季度营收同比增了40%,净利润增速更高,股价三个月就填权了。
第二,市场资金认不认可这个新价格。除权后股价变低,容易吸引散户觉得便宜,但真正决定方向的是主力资金。我以前光看股价低就买,后来发现得看资金流向。比如除权后龙虎榜显示机构净买入,或者股东人数在减少(筹码集中),填权概率就大;要是主力资金天天净流出,散户接盘,那股价很难起来。
第三,行业和概念是不是在风口上。哪怕公司业绩不错,要是行业碰上政策利空,比如前两年的教育股,除权后正好赶上双减,根本没机会填权。反过来,要是行业在风口,比如今年的人工智能,有只股票除权时正好赶上算力政策出台,虽然当时大盘震荡,但它硬是靠板块热度填权了。
不过说实话,以前分析这些因素特别费劲。要看业绩预告、股东人数、龙虎榜,还得刷新闻看行业政策,有时候信息太多,盯着屏幕到半夜都理不清头绪。后来我开始用希财舆情宝辅助分析,省了不少事。它能把全网的消息汇总起来,不管是公司的财报数据、股东增减持,还是行业新闻、股吧讨论,都能实时抓取,再用AI分析是利好还是利空,最后给个0-100分的舆情评分。
比如上个月有只股票除权,我打开舆情宝一看,它的舆情评分从除权前的55分(强中性)慢慢涨到了68分(正面),评分曲线一路向上。再点开详细报告,发现资金面显示主力连续三天净流入,研报面有三家券商上调了评级,业绩面预告中报净利润增速超预期。这些信息凑在一起,填权的信号就很明显了。后来这只股票果然用了两周时间填权,虽然我没买,但帮朋友分析时心里特别有底。
对散户来说,最难的就是信息不对称。机构有团队盯盘分析,我们上班族哪有那么多时间?现在用舆情宝,每天能免费看几次舆情报告和评分,不用一直刷新闻、翻研报,打开微信小程序就能看关键数据。比如它的股价异动原因板块,能直接告诉你除权后股价涨跌是不是有资金在推动,还是单纯的散户情绪影响,这点对判断填权很有用。
当然,工具只是辅助,填权说到底还是看公司基本面和市场情绪。但至少有了这些数据,咱们分析时能少走弯路,不用像以前那样猜涨跌。如果你也想试试,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就能免费体验,每天刷新的免费额度足够看关键信息了。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会推送行业风口解读和大盘情绪分,帮你判断当下适不适合布局填权股。
最后想说,除权后填权不是必然的,贴权也不是无底洞。关键是别慌,先看业绩、资金、风口这三点,再用工具把信息理清楚,心里有数了,操作才能不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