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朋友问,破净股能不能抄底?市净率低于1,股价比账面净资产还便宜,听起来像捡漏,但我得说句大实话——这几年我见过太多散户栽在破净股上,以为跌无可跌,结果抄在半山腰,甚至踩到财务雷。今天就结合我自己踩过的坑和现在用的方法,聊聊怎么从破净股里淘到真机会,避开那些看似便宜的陷阱。
先说说我以前的血泪史。早几年看到一只股票市净率0.8,觉得比净资产还低20%,肯定安全,果断入手。结果拿了半年,市净率跌到0.6,后来才发现公司商誉占净资产的40%,还有3亿的应收账款收不回来,这些隐性雷我当时看财报根本没注意到。那时候每天熬夜看财报,资产负债表翻半天,还是搞不清哪些数据是关键,哪些是风险点,最后不仅没捡到便宜,反而亏了不少。
后来我才明白,破净只是表象,关键得看这只股票值不值这个净。就像买二手房,挂牌价低于市场价,你得先看看房子有没有漏水、产权清不清晰,不然再便宜也是坑。选破净股也一样,至少要过两道关:财务健康关和市场情绪关。这两年我之所以敢碰破净股,全靠用对了工具,效率和准确率比以前自己瞎分析高太多。
先说财务健康关。很多破净股表面看起来市净率低,但可能藏着高负债、商誉减值、存货积压这些暗雷。比如有些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80%,账面上的净资产其实是靠借钱堆起来的,一旦行业下行,现金流断裂,净资产可能瞬间变成负的。以前我自己看财报,对着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发呆,算个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就得半小时,还经常漏掉其他应付款里的隐性负债。
现在我会用希财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它把财务数据拆成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经营盈利能力等六个维度,每个维度单独评分,最后算出近一年和近五年的综合财务评分。比如去年我筛选破净股时,遇到一只市净率0.7的股票,乍一看很便宜,但用舆情宝一查财务评分,近一年只有45分(满分100),其中偿债能力评分才30分,点开明细发现短期借款比货币资金还多2亿,明显有流动性风险,直接就排除了。要是以前自己分析,可能又被表面的低市净率忽悠了。
过了财务关,还得看市场情绪关。破净股分两种:一种是真低估,公司基本面没问题,只是市场过度悲观导致股价下跌;另一种是该破净,公司经营恶化,净资产持续缩水,股价跌是正常的。怎么区分?就得看舆情趋势和市场预期。
比如今年初有只消费板块的破净股,财务评分70分,不算顶尖但健康,市净率0.9。我当时有点犹豫,就去看舆情宝的舆情评分曲线,发现它的舆情评分从1月的35分(负面)慢慢爬到3月的55分(强中性),虽然还没到正面,但趋势在好转,而且舆情报告里提到公司新推出的产品在区域市场销量超预期,经销商库存周转加快。这说明市场对它的悲观情绪在缓解,可能是个预期修复的机会。后来这只股票半年涨了40%,虽然不是我买过最牛的,但胜在安全,没踩雷。
这里插一句,舆情宝的舆情评分不是随便给的,是抓取全网新闻、研报、股吧讨论,用AI分析消息的利好利空影响后生成的,0-100分对应不同标签,比如81分以上是强烈正面,15分以下是严重负面。我一般会选财务评分60分以上(财务健康)、舆情评分在41-60分(中性区域)但趋势向上的破净股,这种往往是市场情绪还没完全反映基本面,有修复空间。
当然,光看个股还不够,行业大环境也很重要。比如前两年地产板块很多破净股,但整个行业政策收紧,需求下滑,就算个别公司财务不错,也很难独善其身。这时候可以用舆情宝的行业新闻动态功能,看看有没有政策利好、需求回暖的信号。比如今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延长的政策出来后,我在舆情宝的风口解读里看到它直接分析出上游锂矿企业受益,再去对应板块里找破净的锂矿股,结合财务和舆情评分筛选,效率比自己刷新闻快多了。
总结一下我现在选破净股的步骤:先筛市净率低于1的个股,然后用舆情宝的财务评分排除低于60分的(财务不健康),再看舆情评分在中性区域且趋势向上的,最后结合行业动态判断有没有催化。这套方法用下来,这两年选破净股的胜率从以前的30%提到了60%左右,踩雷的概率大大降低。
可能有朋友会说,这些分析工具是不是很贵?其实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额度,比如舆情报告、财务评分这些核心功能,每天能免费看几次,足够初步筛选了。就算想深入用,会员价格也不高,比起自己踩一个雷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毕竟选对一只票,可能就把几年的会员费赚回来了。
如果你也想试试这种方法,不用整天盯盘看财报,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免费体验财务评分和舆情分析,先从筛选破净股开始练手。记住,破净股不是闭眼买的捡钱机会,但用对工具、做好筛选,确实能挖到被低估的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