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股票这些年,见过太多散户朋友被除权搞得晕头转向。前几天还有个新手问我:XX股票除权后股价一下跌了30%,是不是要崩盘了?我点开K线一看,哭笑不得——那是典型的除权缺口,不是真跌,只是股价做了调整。但说实话,除权后股价怎么走,确实是门学问,踩错一次坑,半年白干。
除权后股价怎么走?常见的三种情况
先给大家说清楚,除权本身不是利空也不是利好,就是把股价拆细,比如10送10,股价从20元变10元,股数翻倍,总市值不变。但除权后的走势,却能看出股票的真实成色,我总结下来常见三种情况:
第一种:填权走势。除权后股价慢慢涨回除权前的价格,甚至更高。这种一般是股票质地硬,比如业绩持续增长,或者行业在风口上。前年有只新能源股,除权后一季度财报超预期,毛利率提升5个点,股价两个月就填权了。但填权不是必然,得有真东西支撑。
第二种:贴权走势。除权后股价一路下跌,比除权价还低。这通常是前期炒作太猛,或者业绩见光死。去年有只科技股,除权前炒概念翻了三倍,结果除权后紧跟着发年报,净利润同比降了15%,直接贴权25%,我身边有个老股民没及时止损,到现在还套着。
第三种:横盘震荡。股价在除权价附近来回晃,没明确方向。这种大多是市场情绪一般,或者股票没什么突出的利好利空,资金在观望。这时候别着急动手,等趋势明确了再说。
散户最容易踩的坑:分不清真信号和假动作
按理说,知道这三种走势,应对起来不难。但散户为什么总在除权后亏钱?核心问题是信息太多太杂,分不清哪些是关键信号。
比如,除权后股吧里有人喊主力在洗盘,赶紧抄底,但可能他根本没看股东人数——如果股东人数突然增加30%,筹码分散,哪来的主力洗盘?还有人盯着K线MACD金叉就买,但忽略了龙虎榜数据:机构席位净卖出5个亿,这种技术面信号就是假动作。
我以前也踩过类似的坑。2022年有只医药股除权,我自己看财报觉得营收增长还行,就买了,结果没注意到它商誉减值风险——当时公司刚发了个不起眼的公告,说子公司业绩不达标。等我看到的时候,股价已经跌了15%。后来才明白,单靠自己翻财报、刷股吧,信息获取太慢,还容易漏关键数据。
用对工具,除权后走势判断准确率提升60%
后来我开始用希财舆情宝,才发现散户也能拥有机构级的分析能力。它最让我惊喜的是AI舆情功能,专门解决信息杂乱的痛点。
比如除权后想判断会不会填权,关键看两点:业绩有没有支撑,市场情绪怎么样。以前我得自己翻业绩预告、股东增减持公告,现在舆情宝直接把这些信息整合了——打开个股页面,就能看到业绩披露进展股东增减持动向,甚至连龙虎榜主力资金流向都实时更新。更关键的是,它会根据这些信息生成一个0-100分的舆情评分,比如除权后如果评分维持在60分以上(正面标签),说明市场对这只股票的情绪还在,填权概率高;如果评分突然掉到40分以下(负面标签),那贴权风险就很大了。
我上个月用它看一只除权后的半导体股,舆情评分从除权前的75分掉到了58分(强中性),虽然没到负面,但评分曲线一直在往下走。点开舆情报告,发现里面提到行业新闻动态显示芯片价格开始下跌,风险预警提示里有机构评级从买入下调到中性。当时我就提醒朋友先别买,果然一周后股价跌了8%。
免费体验:每天几分钟,避开除权后80%的坑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工具是不是很贵?其实真不用慌。现在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有免费体验,每天都会刷新几次舆情评分和舆情报告的查看额度,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先试试它怎么帮你判断除权后走势。
就算后续觉得好用想开会员,也完全不用担心不值。你想,要是因为一次错误判断,除权后套牢亏了几千块,而会员费可能只是零头,这种投入产出比怎么算都划算。具体的会员价格和权益,大家可以自己去小程序里看,反正先免费体验,觉得有用再决定,不亏。
最后说句大实话
除权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散户用猜代替分析。股价走势从来不是数字游戏,背后是业绩、资金、情绪的综合结果。与其在股吧听别人瞎吹,不如用工具把信息捋清楚——希财舆情宝里还有大盘情绪分,能告诉你当天市场适不适合重仓,配合个股舆情评分,除权后是走是留,心里就有数了。
想试试的朋友,直接微信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免费额度不用白不用,让自己除权后少踩坑、多赚钱,这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