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朋友问我,看股票到底要关注哪些指标?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析习惯,但有几个核心维度是大多数人都会看的。今天我就结合自己这些年的经验,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点实在的,少来虚的。
先从最基础的基本面说起吧。很多人觉得基本面就是看财报,这话没错,但财报里的数据那么多,哪些才是重点?我刚开始学看股票的时候,对着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发呆,营收、净利润、毛利率、资产负债率……每个词都认识,放一起就不知道怎么串起来判断公司好坏。后来慢慢明白,核心指标就那么几个:营收增长稳不稳定?净利润有没有水分(比如是不是靠非经常性损益撑起来的)?毛利率高不高,能不能维持?现金流是否健康,毕竟真金白银比账面利润靠谱。但说实话,就算把这些指标都看懂了,你还是会纠结:这家公司财务到底算健康吗?现在股价是贵了还是便宜了?预期能涨多少?这些问题,光靠自己算PE、PB有时候真不够,尤其是遇到业务复杂的公司,估值模型能把人绕晕。
然后是舆情面,这个我觉得越来越重要了。现在的市场,一条突发消息就能让股价上蹿下跳。以前我每天开盘前都要花一个多小时刷新闻、看公告、翻研报,生怕漏掉什么关键信息。但问题是,消息太多了,券商研报、行业新闻、公司公告、分析师观点……有时候一条消息出来,不同的人解读完全相反,你说我该信谁?更头疼的是,有些消息看起来不起眼,结果后面发酵成大事件;有些消息看着吓人,其实对公司根本没实质影响。判断不准的时候,要么错过机会,要么踩坑里,这种经历我估计不少人都有过。
技术面也得提一嘴,虽然我不是纯技术派,但很多时候股价走势本身就反映了市场情绪。均线、成交量、MACD这些指标,能帮你看清楚当前的趋势是向上还是向下,有没有出现超买超卖。不过技术面得结合消息面看,不然很容易被骗线”。比如有时候股价突然放量上涨,你以为是启动了,结果是利好消息兑现,后面反而跌了,这种情况太常见了。
还有机构观点,也就是研报里的信息。券商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是重要参考,但研报也有门道。一家公司可能有十几家券商覆盖,评级有买入、增持、中性,目标价也差得老远,你怎么判断哪家说得更靠谱?而且研报里的话术”也得懂,比如谨慎乐观”可能就是不太看好,长期看好”可能短期没机会。以前我汇总这些观点,得把不同研报的核心结论一条条摘出来对比,费时又费力。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么多指标,又要看基本面,又要看舆情,还要看技术面和机构观点,普通人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其实我以前也有这个困扰,直到今年初试用了我们希财网新出的希财舆情宝。说实话,一开始我没抱太大期望,毕竟市面上类似的工具不少,但用了一段时间,确实解决了我几个大痛点。
就拿舆情分析来说吧,以前我自己看消息,经常判断不准影响。现在用舆情宝的AI舆情功能,它会实时监控自选股的所有消息,新闻、公告、研报、分析师观点都有,关键是每条消息都会标出来是利好还是利空,还解释可能带来的影响。比如前阵子有个行业政策出来,我自选的几只股票都有相关消息,舆情宝直接分析出哪些是核心受益,哪些只是沾边,逻辑说得很清楚,省了我至少半小时的分析时间。而且紧急消息会通过希财网公众号推送提醒,不用担心错过重要事。每天它还会更新舆情评分和舆情报告,里面有股价异动原因、利好利空汇总,甚至技术面分析都包含了,等于把我每天需要做的舆情功课都整合好了。
财务方面,它的AI财报功能也挺实用。除了核心财务指标,还有个财务AI评分和AI估值。评分越高,公司财务健康度越好,这个对我这种怕踩雷的人来说太重要了;AI估值能直接告诉你股票是高估还是低估,预期上涨空间有多少,省去了自己算估值模型的麻烦。我身边几个做价值投资的朋友,现在都把这个当首选工具。
研报这块,AI研报功能会抓取全网研报,汇总券商观点生成股票评级和机构报告。不用再自己翻十几份研报了,直接看机构报告里的投资评级、目标价、机构观点汇总,一目了然。最近我研究一只股票,机构报告里提到业绩符合预期,海外市场拓展是亮点”,下面还列了几家头部券商的具体观点,帮我快速抓住了核心逻辑。
当然了,工具只是辅助,最终决策还得靠自己。但有个好用的工具,确实能提高效率,少走弯路。对了,希财舆情宝现在有微信小程序,每天都会刷新免费额度,能看舆情解析、研报解析、舆情评分和报告,基础功能其实够用了。如果需要财务AI评分、AI估值这些进阶功能,可以看看会员套餐,具体价格小程序里有,我觉得投入产出比还是挺划算的,毕竟时间也是成本嘛。想试试的朋友,可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里面也能找到入口。
最后想说,看股票指标没有万能公式,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分析框架,再用工具帮自己减负。基本面、舆情面、技术面、机构观点,这几个维度都得兼顾,才能看得更全面。希望今天说的这些对大家有帮助,下次有机会再聊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