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有的股票明明缩量下跌了,看着抛压好像不大,后面却还是继续跌?说实话,这问题我刚炒股那几年也搞不懂,总觉得缩量就是跌到位的信号,结果好几次抄底抄在半山腰。后来盯盘时间久了,加上慢慢琢磨资金和情绪的逻辑,才明白缩量下跌背后的门道其实不少。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的观察,聊聊缩量下跌后为啥还会跌,希望能帮大家少踩点坑。
先得说清楚,缩量下跌不是单看成交量变小这么简单,关键得看买卖双方的力量到底咋回事。咱们平时说的“缩量”,就是当天成交的手数比前几天少,但这背后可能是买盘没了,也可能是卖盘暂时歇了,两种情况对股价的影响完全不一样。我见过最典型的,就是市场情绪特别谨慎的时候,这时候缩量下跌最容易继续跌。
就拿去年下半年的一些股票来说,当时大盘整体震荡,不少股票开始回调。有朋友看到某只股票连续跌了一周,成交量一天比一天小,就觉得“都缩量了,抛压肯定快没了”,结果进去后又跌了10%。后来我帮他复盘才发现,那时候整个板块的舆情都不太好,行业政策有点收紧,虽然每天跌得不多,但想买的资金根本不敢动——你想啊,要是真有资金看好,看到股价跌了,成交量应该会慢慢放大才对,毕竟有人抄底就有成交。可当时那只股票,每天的买盘少得可怜,卖盘稍微出来一点,股价就往下走,这就是典型的“缩量不是抛压小,而是买盘太弱”。这种时候,只要没新的资金进来,股价很容易顺着惯性继续跌。
还有一种情况,套牢盘太多也会让缩量下跌延续。比如有些股票之前涨得挺凶,高位套了一批人,后来开始回调。跌到一定位置,成交量变小了,看着好像没人卖了,但其实是套牢的人舍不得割肉,想着“都跌这么多了,等反弹再卖”。这时候的缩量,不是抛压释放完了,而是套牢盘暂时“躺平”了。可问题是,只要股价稍微反弹一点,那些套牢的筹码就可能出来,这时候如果买盘还是跟不上,股价又会被打下去。我之前观察过一些股票,就是这样反复缩量阴跌,每次以为到底了,结果套牢盘一松动就继续跌,直到真正的支撑位或者有大资金进来,才会企稳。
主力资金的态度也很关键。有些缩量下跌,可能是主力还没开始“干活”。比如一只股票,之前主力资金在里面,但因为大盘不好或者板块调整,主力暂时不操作了,每天就散户在里面交易,成交量自然小。这时候的缩量,其实是主力“不作为”的表现——没有主力护盘,也没有主力吸筹,股价很容易被市场情绪带着走,稍微有点利空就跌,缩量也挡不住。这种情况,得等主力资金重新活跃,成交量放大,股价才可能稳住。
消息面的利空没消化完,也是缩量下跌继续跌的重要原因。有时候股票跌了,但相关的利空消息还在发酵,或者市场对利空的担忧没结束,这时候即使成交量小,股价也会继续跌。比如某家公司出了业绩预告,虽然没大亏,但增速不如预期,刚开始可能跌一下缩量了,但后面分析师陆续出来下调评级,或者行业政策又有新变化,市场对它的预期越来越差,股价自然就继续往下走。这种时候,光看成交量没用,得看消息面的影响有没有完全释放。
说到消息面,我平时判断缩量下跌的股票会不会继续跌,会特别关注舆情的变化。毕竟很多时候,股价的走势和市场情绪、消息面紧密相关。我现在用的希财舆情宝就挺方便,它的AI舆情功能能实时监控股票的各种消息,不管是新闻、公告还是分析师观点,都能抓得到。关键是它会用AI分析每条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对公司有啥影响,每天还更新舆情评分。比如之前有只股票缩量下跌,我看它的舆情评分一直在降,说明市场对它的情绪还在变冷,利空消息没消化完,果然后面又跌了几天。而且如果有紧急消息,希财网公众号还会推送提醒,不用自己天天刷新闻,省了不少事。
当然,缩量下跌也不是一定会继续跌,得结合位置、板块、资金等多方面看。但上面说的这几种情况,是我这些年总结出来比较常见的原因。大家以后遇到缩量下跌的股票,别着急下结论,多想想买卖盘的力量、套牢盘的情况、主力资金有没有动作,还有消息面有没有潜在风险。如果想更及时了解股票的舆情变化,避免踩坑,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有免费的舆情解析和评分可以看,对判断缩量下跌的股票有没有风险挺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