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新手朋友的私信:“股票涨了几个点,卖了到底算不算亏?”说实话,我刚入市那几年也踩过这个坑——以为涨1%就赚了,结果扣除手续费一算,反而倒贴钱。今天就掰开揉碎聊聊,到底赚多少点卖出才不算“白忙活”,都是我自己踩过坑总结的经验,新手朋友可以参考着避避雷。
先得说清楚,“不亏”的核心是覆盖成本。很多人只盯着股价涨幅,忽略了交易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这其实是把账算漏了。交易成本主要有三块:佣金、印花税、过户费,咱们一笔一笔说。
佣金是券商收的,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是万2到万3(具体看你开户时谈的费率),最低5元起收。比如你买1万块股票,佣金万3就是3元,但因为有最低5元限制,实际收5元;买10万块的话,万3就是30元,这时候就按实际金额算。注意,佣金是买卖双向收的,买和卖都要扣。
印花税是国家收的,只有卖出时才有,税率是千1,而且没有最低限制。比如你卖10万块股票,印花税就是100元,卖20万就是200元,直接从卖出金额里扣。
过户费是交易所收的,买卖双向都有,费率是万0.1,比如10万块股票,买和卖各收1元,加起来2元。这个费用虽然低,但频繁交易积少成多,也得算进去。
举个实际例子你就明白了。假设你买10万块股票,佣金万3,买入时总成本:佣金30元(10万×0.03%)+过户费1元(10万×0.001%)=31元。卖出时,同样10万块卖出(股价没涨没跌),佣金30元+过户费1元+印花税100元(10万×0.1%)=131元。总成本就是31+131=162元,相当于股价要涨0.162%才能覆盖成本。但实际交易中,股价涨了,卖出金额会更高,比如涨1%卖出,卖出金额10.1万,印花税就变成101元,总成本大概163元,这时候需要涨0.163%才能保本。所以理论上,至少要涨0.2%左右,才算“不亏”。
但这只是基础,实际操作中还得看你持有多久、交易多频繁。
短线玩家尤其要注意,如果你一个月交易四五次,每次0.2%的成本,一年下来光是手续费就得吞掉十几个点的利润。这时候“不亏点”就得往上提,比如每次交易至少要赚1%以上,才能真正落袋为安。我见过有朋友追涨杀跌,一个月交易十几次,到头来手续费比利润还高,就是没算明白这个账。
长线投资者相对好点,比如持有半年以上,交易次数少,总成本摊下来低,可能涨0.5%就够了。但长线更要考虑“机会成本”——如果这只股票涨了1%就卖,结果后面涨了20%,那看似没亏,实际上是亏了更大的机会。所以长线的“不亏点”,除了成本,还得结合公司基本面和估值来判断。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算清楚成本了,可怎么知道现在该不该卖?万一刚卖就涨,或者不卖又跌回去怎么办?这就涉及到市场波动的“安全垫”了。
比如现在行情震荡,股价涨1%可能半小时后就跌回去,这时候你得预留点波动空间,比如等涨到1.5%甚至2%再卖,避免刚保本就被洗出去。但如果行情单边下跌,个股突发利空,那哪怕刚到成本线,该走也得走,别硬扛。
怎么判断有没有利空?我现在每天都会用希财舆情宝看持仓股的舆情评分。它会汇总当天的新闻、公告、研报,AI直接分析每条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给出个综合评分。比如评分突然从80分掉到50分,说明有大利空,这时候哪怕刚覆盖成本,也得果断止盈。如果评分一直维持在90分以上,消息面全是利好,那可能还有上涨空间,就不用急着卖。
对长线投资者来说,光看舆情还不够,公司基本面才是根本。比如你持有一只股票半年,涨了5%覆盖成本,但这时候舆情宝的财务AI评分显示90分(高分代表财务健康),AI估值显示“低估”,预期上涨空间还有20%,那显然不用急着卖,完全可以再拿拿。但如果财务评分只有50分,AI估值显示“高估”,那就算涨了5%,也该考虑落袋为安。
说实话,以前我自己算这些得翻交易记录、看财务报表,费时又容易错。现在用舆情宝省了不少事,每天免费看舆情评分和报告,财务评分和估值虽然要会员,但一顿饭钱就能用一个月,对比踩坑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
最后总结下:“赚多少点卖出不亏”没有标准答案,短线看交易成本和市场波动,长线看基本面和估值。新手朋友可以先按自己的佣金费率算笔账(比如佣金万3,大概涨0.2%保本),再结合舆情和财务情况调整。不知道怎么算?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有免费的舆情解析和评分可以体验,先把成本和消息面摸清楚,卖的时候才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