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打新股的时候,也觉得这就是“送钱”的机会。那时候身边的人几乎都在讨论打新,谁中签了就像中了奖,上市第一天卖掉,少则赚几千,多则赚几万。但这两年明显感觉不一样了,身边开始有朋友说打新中了签,结果上市第一天就亏钱,甚至有人调侃“中签如中枪”。所以现在经常有人问我,打新股到底会不会亏钱?我的答案是,会,但也不是一定会,关键看你怎么打。
以前打新股之所以赚钱效应明显,主要是因为市场环境不一样。那时候新股发行有市盈率限制,定价相对保守,上市后很容易被资金炒作,加上“新股不败”的观念深入人心,散户蜂拥买入,股价自然容易上涨。但这几年情况变了,注册制推行后,新股定价更市场化,不少新股发行市盈率直接突破以前的限制,有的甚至达到几十倍上百倍。这时候如果公司本身质地一般,或者市场情绪不好,上市后破发就成了常事。
我见过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有个朋友中了一只科创板新股,发行价不低,他想着“好不容易中签,肯定要留着”,结果上市第一天就跌了10%,后面几天继续跌,最后割肉离场,算下来亏了小一万。他后来跟我说,当时根本没看公司是做什么的,财务数据怎么样,就觉得“打新嘛,中了就赚”。这其实就是现在打新最容易踩的坑——盲目跟风,不做任何研究。
那打新股具体有哪些风险需要注意呢?第一个要注意的是破发风险。现在新股破发已经不是新鲜事,尤其是在市场行情低迷的时候,或者行业处于调整期的新股,破发概率更高。第二个是业绩变脸风险。有些公司为了上市,可能会粉饰业绩,上市后第一年就出现营收下滑、利润亏损,股价自然跟着跌。第三个是估值过高风险。有些新股发行价对应的估值已经透支了未来几年的成长空间,就算上市当天不跌,后续也很难有表现。
既然有风险,是不是就不能打新了?也不是。我自己现在依然会参与打新,但方法和以前完全不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再“无脑打新”,而是学会筛选。怎么筛选呢?说起来简单,就是看公司基本面好不好,估值合不合理,市场情绪支不支持。但具体做起来,对普通散户来说其实挺难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招股书、看财务报表。
我以前也觉得研究这些太费劲,直到后来开始用一些工具辅助。像我现在常用的希财舆情宝,里面的AI财报功能就挺实用。它不只是罗列财务数据,还会生成一个财务AI评分,评分越高说明公司财务健康度越好,比如现金流是否稳定、负债高不高这些关键指标,通过评分就能快速判断。还有个AI估值功能,能直接告诉你这只股票当前是高估还是低估,预期上涨空间有多少。打新的时候,我会先看看这两个指标,如果财务评分低、估值又高,就算中签率再高我也会放弃。
除了看财务,新股上市前的舆情也很重要。有时候一些突发消息,比如行业政策变化、公司负面新闻,可能会影响上市后的表现。希财舆情宝的AI舆情功能可以实时监控全网消息,不管是新闻资讯还是公告研报,只要有重要消息,希财网公众号还会推送提醒。我记得上个月有只新股上市前,舆情宝提示有“业绩不及预期”的利空消息,当时我就放弃了申购,结果那只股上市果然破发了,算是躲过一劫。
当然,工具只是辅助,打新本身还是需要结合市场环境。比如市场整体情绪好的时候,资金活跃,新股更容易被炒作;如果大盘一直在跌,大部分资金都在观望,这时候打新就要更谨慎。另外,不同板块的新股风险也不一样,一般来说,科创板、创业板的新股波动会比主板大,需要多花点心思研究。
很多人可能觉得,打新也就中一签,就算亏能亏多少?但我觉得,投资是个长期的事,小钱也是钱,更重要的是养成理性投资的习惯。与其抱着“赌一把”的心态打新,不如花点时间做功课,或者用工具辅助筛选,提高中签后赚钱的概率。
如果你也觉得研究新股太麻烦,又不想错过打新的机会,可以试试希财舆情宝。每天都会刷新免费查看额度,财务评分、AI估值、舆情监控这些功能都能免费体验。要是觉得好用,再考虑要不要开通会员,反正先试试也不花钱。怕找不到的话,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里面每天都会更新新股动态,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打开就能用。
说到底,打新股会不会亏钱,关键看你怎么选、怎么做。市场没有绝对的“稳赚不赔”,但做好准备,总能少踩点坑。希望大家都能理性打新,赚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