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下班逛小区超市,发现原本卖速冻饺子的冷柜旁边,多了整整两排预制菜专柜——有宫保鸡丁的料理包,有切好配好的清炒时蔬,甚至还有佛跳墙的半成品,加热15分钟就能吃。收银台的阿姨说,最近年轻人买这个的特别多,有时候晚点儿来都抢不到。这让我想起最近股市里老有人问的“预制菜概念”——到底什么是预制菜?和我们吃的那些半成品有什么不一样?放在股市里又为什么能成为热点?
先把最基础的讲明白:预制菜不是“冻货”的另一种说法。按照行业定义,它是以蔬菜、肉类、水产品等为原料,经过洗、切、搭配、调味等预加工,能直接烹饪或加热食用的食品。具体能分成四类:即食的比如卤味、速食粥,开袋就能吃;即热的比如料理包、自热米饭,加热就行;即烹的比如腌制好的牛排、调好味的肉丝,需要炒一下;即配的比如切好的净菜、搭配好的火锅食材,自己加调料煮。简单说,就是把“做饭的前几步替你做了”,省了买菜、洗切、调味的功夫,刚好戳中没时间做饭的年轻人。
那股市里的“预制菜概念”到底指什么?其实它不是某一只股票,而是整个预制菜产业链上的公司。比如上游的食材供应商——种蔬菜的、养猪肉的、做调味品的,因为预制菜需要大量标准化的食材;中游的预制菜生产企业——专门做料理包、净菜、速冻预制菜的公司;下游的渠道商——比如卖预制菜的电商、连锁超市,还有用预制菜做外卖的餐饮企业。举个例子,某连锁餐饮品牌如果宣布“所有门店改用自家预制菜”,那它的食材供应商或者预制菜生产商可能就会受益,这就是产业链的传导逻辑。
为什么预制菜概念能在股市里受关注?我自己琢磨了下,核心还是需求倒逼。现在年轻人要么加班到八九点,要么不想花1小时备菜就为了吃20分钟;餐饮企业也在算成本账——用预制菜能减少后厨厨师数量,降低食材损耗比如切好的菜不会放坏,还能保证每道菜味道一致。再加上冷链物流越来越成熟,预制菜能从产地运到全国,不会变质。这些因素加起来,预制菜的市场规模自然就涨起来了。
但对投资者来说,光知道“预制菜”三个字没用,得搞清楚哪些消息真的影响行业,哪些公司真的有竞争力。我之前研究的时候也犯过难——每天要翻几十条新闻,一会儿是某公司扩产能,一会儿是某政策支持冷链,一会儿是某分析师说渗透率要提高,根本分不清重点。后来朋友推荐了希财舆情宝,说是刚上线的AI工具,专门监控股票舆情。我试着把预制菜产业链的公司加进自选股,它能实时监控这些公司的新闻、公告、研报甚至用户讨论。比如某公司出了“新推出常温预制菜”的公告,它会用大白话告诉我“这能降低运输成本,扩大销售范围,是利好”;还有每日的舆情评分,能看到整个预制菜概念的舆情趋势——最近是不是有更多利好,市场情绪是往上还是往下。最省心的是每天就1块钱,比我之前买的付费研报划算多了,省下来的时间能多研究几家公司,信息差很快就赚回来了。
不过我得提醒一句:预制菜概念不是“闭着眼买”。有的公司看似做预制菜,但没有自己的食材基地,成本比别人高;有的公司渠道不行,产品卖不出去;还有的公司研发弱,老卖过时菜品。所以就算关注概念,也得看公司基本面——有没有稳定的食材供应,有没有强渠道,能不能推新菜品。
最后想说,不管研究什么概念,信息差和效率都很重要。像我现在用希财舆情宝,不用自己翻遍全网找消息,它帮着筛关键信息还解读清楚,省了不少力气。要是你也想试试,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有免费查看额度,先体验下再说。